「深度」陈文玲:变局百年未有,中国经济如何有效应对?

英国脱欧、货币变局、世界经济热点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债务高企、逆全球化态势明显,玄机何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陈文玲,走进《中国经济大讲堂》,为您深度解读《变局百年未有,中国经济如何有效应对?》

嘉 宾 简 介


「深度」陈文玲:变局百年未有,中国经济如何有效应对?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知名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国际战略、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流通经济等方面研究,包括中美关系问题、国际经济形势、一带一路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及对外开放等研究课题,多项建议受到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视。

「深度」陈文玲:变局百年未有,中国经济如何有效应对?

以下为演讲全部内容


世界变局源于哪些深层次的矛盾?


20世纪、21世纪的这一段时间,世界经济最大的变量是中国。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深度」陈文玲:变局百年未有,中国经济如何有效应对?



1、贫富矛盾

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联合国的一共197个经济体,前10位的经济体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了全球的80%;前11位到20位占了全球的10%;剩下的170个国家仅占全球10%。现在全球,富国和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公平的最大的矛盾和问题。

2、南北矛盾

所谓南北关系就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二战以后,发达国家GDP占到全球的70%左右,二战之后形成的国际机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基本上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现在的体量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已经占到全球的56%,发达国家现在下降到44%。所以,现在的南北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导权、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和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的时点上会非常激烈。

3、新旧矛盾

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导致了新的经济动能的产生,旧的商业业态正在被新经济、新动能、新技术所替代。1996年,中国才开始引进国外的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零售企业。但是现在回过头看,1996年、2006年、2016年到现在,国外所有的商业业态在中国都有,国外没有的商业业态在中国也有。

2017年年底,中国的移动支付率就达到了77.2%,2018年已经超过80%,大家已经不习惯用现金了。中国现在在37个城市有国家的跨境电商的试点,2017年,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万亿元,2018年会超过30多万亿。

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共享经济,像滴滴出行这种平台式的调配存量资源,形成便利出行的方式,这就是很成功的。但是,一方面这种新的动能、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旧的思维方式、旧的管理流程和这种新的业态之间、管理之间的矛盾点越来越多。所以,这种新旧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

4、全球性收支矛盾

全球性的收支矛盾,换句话来说就是高债务和低保障水平的矛盾。按照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现在全球的债务已经达到了247万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2018年10月份公布的数字,美国的主权债务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21.8万亿美元,政府主权债务占它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106%。日本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60%。欧洲平均95%,但是有一些国家的债务率还是很高的,比如说希腊已经达到179%,意大利138%,英国89%。但是支出是比较拮据的,特别是北欧,都是高福利国家,现在正在减少老百姓的福利。所以,现在这些国家遭到了空前的挑战,在一些贫困国家,它的财政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更加不足。所以,我觉得收支矛盾也是现在世界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

5、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矛盾

二战之后是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使全球能够保持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的这样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是多边的。但是现在,美国采用的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单边主义的。而且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使用国内的法规和标准,凌驾在其它国家的利益之上,凌驾在全球的规则之上。

所以,现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思潮,以及这些规则和行动之间的博弈也是空前激烈的。

6、开放和封闭之间的矛盾

现在,开放和封闭之间的矛盾也比以前更加激烈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走的是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道路。1978年开始,最早是在广东承接了第一单加工贸易,到2001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制度性的、高标准的和世界真正接轨的开放。中国非常好地履行了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废除了20多万部地方的法律、法规,废除了2000多部国家和相关部委的法律、法规。2006年12月21日,5年期满的时候,中国的关税从15.3%降到了9.8%,当时中国的开放领域就达到了102个。到2006年,世界500强有480个已经落户中国。有的国家还说中国不开放,中国还要走回去,但是中国从开放中获得了这么大的好处,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这么多的发展机会,中国为什么要回去呢?而有些国家,原来是开放的经济体,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现在正在走封闭的道路。修墙这是物理上的隔离,高关税是在关税的高墙上隔离,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是在产业链上的隔离。所有的东西都是原来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没有深度联系的一种思维和一种规则来处理,那最后肯定是要后退的。

而开放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光明,代表着发展。

7、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

世界经济是由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构成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但是两者必须是要匹配的,实体经济是产生虚拟经济的基础,而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产生的增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也不存在应该有谁、不应该有谁的问题,必须两者都有,但是不能失衡。当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候,那虚拟经济的大厦就会坍塌。比如说比特币,比特币最高的时候,1比特币相当20000美元,而现在比特币正在坍塌。有一些炒家用区块链技术在做比特币,把这个虚拟的大厦建得非常宏伟,这个过程中有人赚了钱,退出来了,肯定就发了,但是没赚钱的在里边,肯定就被这无形的、坍塌的大厦永远地淹没了。

8、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

美国和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在195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197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美日欧现在叫“深度老龄化”。有一次我坐美国的航空公司的飞机,一个服务员长得非常地笔挺,服务态度特别好,他已经70岁了。北欧高度福利化,从摇篮到坟墓,这是全流程的社会福利。

那么,未来老龄化和社会福利保障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9、大国竞争与博弈越来越激烈

大国的竞争与博弈越来越激烈。每个国家都在做强国梦,都在走强国的道路,没有一个国家说我选边站。大国之间更像是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为了不同的主张、规则、利益进行重新的组合。我们的空间不是被压缩了,而是扩大了,而这种矛盾里面,也蕴含着很多的机遇。

10、多元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多元文明和文化的冲突,既有宗教之间的鸿沟和冲突,也有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鸿沟和冲突,也有代际的冲突和不同的文化习俗的冲突。所以在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中,没有一个文化可以替代另一种文化的。这种多元文明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相互借鉴 、扬长避短、形成世界发展的组合动力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渊源。土耳其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高铁533公里,这个高铁就是中国的中铁建给他们修的。这个高铁通车的时候,全国就跟过节一样地喜庆。哪一个国家没有发展的要求呢?哪一个国家没有发展的梦想呢?都有。

而这种梦想和要求,就是要建立在多元文化、文化的包容、文化的交融之上,但是这种矛盾还远远没有解决。

现有全球贸易规则遭遇挑战、第五轮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数字经济扩展迅速、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兴起,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不同国家策略各异,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哪些深层次的调整和变化?

2019年新年伊始,主要国际机构纷纷下调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预期。1月8日,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分别下调至2.9%和2.8%;1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将2019年和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也下调至3.5%和3.6%。世界经济充满变数,我们该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怎样的变革?

1、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首先,国际贸易的格局会发生深刻的调整与变化,多边的贸易规则现在正在受到挑战。美国从2017年开始一直宣称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不公平,主张取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差别对待。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是有区别对待的政策,发达国家税率一般是比较低的,而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比较高。美国认为世界贸易组织这些规则对它不公平。2018年5月份,第一场辩论会在瑞士世界贸易组织召开,主辩是由我们驻世界贸易组织的张向晨大使和美国驻世界贸易组织谢伊大使,有三场辩论会,20多个国家参加,这20多个国家几乎都是站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一边,都是支持中国的。所以,这个多边代表谁的利益?用什么样的多边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向何方去?现在都摆在世界面前。

第二个,贸易会随着产业的转移、要素的重组,贸易的方向、贸易生成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中国是出口导向,现在是进口战略。2018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3600个企业参展。我们既买全球又卖全球,我们在中国搭建的这个贸易平台,就是未来全球的国际贸易枢纽,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所以,未来我们是要配置这种新的贸易资源。

第三个,全球贸易的结构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一战的时候,甚至到二战时期,贸易品基本都是最终产品。但是现在在一个国家,你能找到全部要素是都是本国的吗?我曾经到苏州园区去做过调研,在这个地方,它的一个计算机的模块已经有13次进出口了,最后这个产品标的牌子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实际上可能这个零部件是在马来西亚,那个零部件在越南,那个零部件可能是在菲律宾,全球制造,是全球的产业链。像贸易额增长这么快,大量的进出是中间品。

第四个,贸易方式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过去的贸易可以说主要是三种贸易形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这种大数据传输的无障碍,以世界电子贸易平台 eWTP作为平台,无数的中小企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集聚,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集聚,供应商可以在平台上集聚。因此,它就变成了一种市场集成、贸易集成、贸易流量发生改变的新的贸易方式,它叫“E国际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会倒逼世界贸易的规则进行改革,比如说,要形成跨国界的大流通体制、大通关体制、无障碍的通关体制,使整个参与贸易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环节的贸易成本下降,贸易的效率提高。

2、国际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首先,制造业的格局,将发生重要的调整和变化。贸易之争,醉翁之意还是不在酒,在于制造业之争。所以从世界的产业格局来看,大体上经历了四轮产业转移。

第一轮,制造业的中心是在英国;第二轮,在美国,它的制造业的产值曾经占到了世界制造业产值的50%以上;第三轮,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还有亚洲四小龙;第四轮转移就是转移到了中国;第五轮产业转移正在开始,向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特别是服装、鞋帽、箱包,你可以到日本优衣库的全世界的连锁店去看一看,现在的纺织、服装、鞋帽,里面中国制造已经不太多了,有很多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等这些国家的。

而导致产业转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科技革命;再一个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家看过英国的《雾都孤儿》,那个时候英国的伦敦就是一个雾都;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当时被世界称为是“世界的厕所、下水道”,治理成现在这个样也是几十年,但是它的水质还没有恢复到污染之前;日本的沿海都是重化工企业,所以导致日本近海的水产品直接死亡,所以日本很早就到深海去捕捞。第三就是成本驱动。

所以这五轮产业转移,每一轮它都有它的机理。

第二,全球的产业链将重新布局。产业的高端会越来越集中在创新能力强的地方,而产业的中低端会越来越集中在那些资源密集的地方,配置成最终产品的环节一定会靠近市场。我们原来有六个国家实验室,未来还要建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就是要使产业链的高端或者顶端能向中国转移,那必须有这种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必须有原创性的研发的成果。所以这对中国来说,面向未来的整个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第三,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将改变生产方式,替代人的体力劳动,部分地替代人的脑力劳动。它使制造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革,中国的制造是现在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体系,中国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而且有些方面已经走到了高端或者顶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智能制造会得到极大发展。日本的机器人,现在三分之一都是中国在进口;中国本身现在也有接近200家机器人的制造工厂;中国的无人机现在是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排第一位的。所以,我想智能制造未来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格局变化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四,高端制造在向知识高地、创新高地和知识保护的高地转移。以新加坡为例,2016年,世界银行关于全球营商水平的评价里面,新加坡排在全球第一位。知识保护体系也是全球最完备的,企业投资环境也是全球最优的,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企业现在集聚在新加坡,全球40%的硬盘产品,现在高端的也源于新加坡。我觉得,要真正使中国的产业迈向中高端,就必须使我们成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中国建立了三个知识产权法院:一个是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州,还建立了16个知识产权的法庭。现在的制造业之争不仅仅是贸易之争,也包括这种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保护体系、保护水平。

3、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第一个特点,世界能源的转型处在十字路口,能源从总体上的短缺将变成总体上的过剩,或者是供大于求。原来谁掌握石油,谁就掌握世界,那时候石油是稀缺的,但是现在的石油被快速发展的天然气替代一部分,风能、水能 、生物质能,还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一部分,被清洁能源、核能替代一部分,供给是多了,不是少了。

第二个变化,能源的供求关系的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使美国现在成为了出口国,它的日产量已经超过1100万桶。还有水能,比如说老挝,有水能。老挝几年前,它还是一个极其缺电的国家,“一带一路”2013年提出来之后,中国有13个能源企业进去,现在老挝的能源成为输出国,现在向缅甸卖能源,向泰国卖能源,向越南卖能源。所以,未来能源的供给,总的来说是过剩的。

4、全球金融结构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第一个,现在以美元为准世界货币的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现在说美元是张纸,不再跟黄金挂钩,不再跟任何实物挂钩,石油结算又必须用它。所以美元就是实际上的国际货币,它印一张货币就能换得同等价值的实物量,那美国就可以“割羊毛”啊!原先我觉得这层窗户纸没有点破,特别是美国国债又能有一定的收益。现在美元在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占不到40%,在储备货币中占62%,现在已经有十个国家已经决定石油结算的货币不使用美元了,包括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巴基斯坦。欧盟主席容克就提出来,我们要用欧元结算,要创立欧元结算体系。特别是石油的输出国,现在开始用本币,或者是像我们国家现在建立了“石油人民币”,就是人民币石油期货可以和黄金挂钩。所以我觉得美元体系现在正遭到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多元货币体系、多元结算体系、全球的债务体系都会发生变革。特别是货币互换,中国现在已经和28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和日本是2000亿,和英国签了3500亿人民币,还和相关国家签了。我们现在货币互换的协议已经超过4万亿,人民币的使用价值很快地在上升。

5、发展动力与动力源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二战以后,长达几十年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美国。但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十年年均对世界经济拉动占世界增量的30.6%,是对世界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最近国际组织对各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排队,中国从过去在排在几十位以后,现在已经到了第17位。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出台创新的政策、国家战略,包括美国出台了3次国家创新战略,印度三年行动计划、七年的设想、十五年的蓝图,包括印度尼西亚海洋支点城市,各个国家都在走创新发展道路。但是整个世界的创新,不是说一个国家就永远是创新源,平均六十年到七十年有一次大的转换,将由颠覆性的技术、原创性的技术,将由科学革命带来的研发、创新、技术变革,会引发新一轮创新源的变化。

6、国际秩序与规则正在发生调整与变化

贸易规则、金融规则、货币流通规则,也包括中国面向未来的这些空间、太空运行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的创造、秩序的创造,有的有了国际标准,有的还是空白,有的是国内的局部管理。所以,我想面向未来规则、秩序发生这种调整变化,不是为了适应某一个国家的利益和诉求,是为了适应新的技术革命、业态革命这些新的变革、新的动力源的形成,没有这个规则的建立,这些就不能形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

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随机应变?

十九大报告已经提出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宏伟蓝图。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陈文玲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指出,所谓强国不应只是强调本国特色,而是在国际比较、横向比较中的强国。在未来,中国的经济会延长“四个周期”、迈向“四个中高”、实现“四个100%”。

一、延长“四个周期”

第一,中国会延长自身的战略机遇期。2000年的时候,在党的十六大文件里面提出来,未来20年中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2020年马上就到了,这个战略机遇期没有结束,新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开始。而中国的战略机遇,我认为就是现在中国这一系列的重要战略布局,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等等一系列的国家大的战略安排。

第二、中国会延长经济发展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已经持续了40年,4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9.2%,近5年平均增长速度7.2%。但是中国现在的7.2%,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5年前的1.5个百分点、10年前的2个百分点。而中国现在每个百分点,就是1226亿美元,7.2个百分点就是8000多亿美元,相当现在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十三五”期间,中国定的目标是6.5%,“十四五”期间,在未来10年中国如果能够持续到5%以上的增长速度,至少还会持续10年。这样的话,我认为中国的中高速增长将保持半个世纪,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三、中国会拉长制造业繁荣的周期。如果说中国原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强调服务升级,某种程度上很可能形成制造业的“空心化”。这一次的世界级的贸易摩擦,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强国之本。所以中国的制造业繁荣周期一定会拉长。

第四、每一个消费者的生命周期会延长。消费者的预期寿命延长了,消费周期会延长。因此,中国现在发展阶段基本矛盾的变化,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需求是全生命周期的。

这四个周期的延长就是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就是中国国家真正强起来的过程。

二、迈向“四个中高”

第一个“中高”,经济会保持中高速。

第二个“中高”,中国的产业会迈向中高端,有一些会迈向高端,个别的可能会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到顶端。

第三个“中高”,中国将实现全体人民的中高收入水平。

第四个“中高”,中国的劳动者会向中高级人才为主的劳动队伍迈进。中国现在大学生每年800万,博士生、硕士生几十万。所以中国现在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的容量,有600多万高级技术工程人才,这些是在很多国家是难以找到的资源。印度的经济增速非常快,但是这种高端的工程师、高端的技术人才都没有中国这么丰富。而且整个产业链的连接也没有像中国这么低的成本、这么全的产业体系。

三、实现“四个100%”

中国未来的目标是在10年之内,可以看到的“四个100%”。

第一个就是我们会实现全中国近14亿人100%脱离贫困。全球还有8亿多人是绝对贫困,是处在饥饿之中。而中国近14亿人100%脱离贫困,这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第二个100%,我们将实现100%的社会保障,全民的社会保障。

第三个100%,我们会实现100%的网络的全覆盖。中国的网络全覆盖,是指在未来的5G的全覆盖和下一代信息技术的这个全覆盖。下一代信息技术实际上现在在四个方面已经开始推行了。一个是下一代的智慧城市,这个主要现在的研发是阿里巴巴在承担,无人驾驶,还有下一代的语音技术也有企业主导研发。国家的创新体系,加上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信息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国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四个100%,希望“金山银山”全变成绿水青山。现在我们实行的河长制、湖长制,水、空气都在改变。但是要实现100%绿水青山,我想是我们的梦想,但是中国也在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