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導讀:平安很小,寥寥十一劃,寫在紙上不過方寸之地;平安又很大,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無數基層幹警夜以繼日用腳步將它丈量。由東方衛視原創出品的全國首檔全景式警務紀實片的《巡邏現場實錄2018》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們看到了這群平安衛士和他們的付出。

文 | 三秋

收視不斷走熱、豆瓣評分8.9、B站播放量破500萬……斬獲臺網雙捷、憑實力出圈的《巡邏現場實錄2018》迎來圓滿收官。

最新一期節目裡,“薪火相傳”四個字為十二期節目做了一個讓人動容的收束,更為“警察”這個職業做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註腳。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警二代"宗晨

在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駐守著、逡巡著、護衛著的,有從警20餘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的老警察,也有為了理想正在習慣孤獨與奔忙的年輕人。他們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但他們選擇了這個光榮而特殊的職業,就意味著更多的奉獻和付出:每一個巡邏民警,都要一邊進行日常巡邏一邊等待110接警臺的指令,他們時刻準備著奔向未知,可能遇上刑事大案,可能攤上民事糾紛,也可能撞上白白消耗資源的“假警”,但每一次出發永遠全力以赴,不敢絲毫懈怠。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揹負的,是黨和國家的期許和信任,也是一座城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節目結束了,但巡邏警察永遠和這座城市共同呼吸前進。街道中穿行的警車為城市勾畫出的,是一個大寫的“警”字:從敬從言,謂之“警”。敬者,敬國家,敬法度,敬人民,敬使命;言者,言德理,言規矩,言服務,言初心。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力度:全景紀實,多角度勾勒城市安全第一道防線

很多時候我們不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是因為並不知道自己究竟被什麼樣的力量所保衛著。基層幹警在最貼近群眾的地方構築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穿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細心、耐心和卓越心交織出一張密密實實的安全網。但或許是那些習以為常的人和事總是被習以為常地忽略,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大到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小到雞毛蒜皮家長裡短——總是習慣第一時間撥打“110”,但很少有人能說清,“110”背後奔波的是什麼警種,他們究竟如何運作?又能為我們的問題解決承諾些什麼?

《巡邏現場實錄2018》用豐富鮮活的案例,以及詳實精準的數據讓人們進一步認識了這些堅守在城市管理最前沿的平凡英雄們。節目組以上海這個超大城市為切入口,10名編導、近20名攝像,蹲點了上海的36個派出所和市局指揮中心、上海警航隊等單位,真正紮下根去與基層幹警一起經歷早中晚三班倒。歷時四個多月,實拍748個案例,積累了超過1800小時的素材。這種踏實、敬業、精益求精的製作精神讓紀實發揮出它真正的力量。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民警調解孩子打母親事件

紀實的力量在於真實。節目鉅細靡遺地呈現並讓觀眾相信著,上海2500萬常住人口和幾百萬的流動人口是被一張滴水不漏的網保護著。在天,有警務航空隊出勤,在指揮地面警力、維護治安、疏導交通、追捕逃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地,有龐大的地勤隊伍守衛著交通幹線、大小社區乃至水道,隨時以專業的態度和高度的服務精神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在後,有晝夜不停的110報警服務檯接警;在前,巡邏民警的一雙利眼主動將危險扼殺在萌芽狀態。甚至在“互聯網+”的今天,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智慧公安”的建設成果也在讓這柄守護的“劍”亮得更快,擊得更準。“反詐中心”為我們過濾詐騙信息,挽回財產損失;智能安防小區讓犯罪嫌疑人的蹤跡無所遁形;人民警察們則與機器周密聯動,讓科技成果落到實處。

這條複雜精密又有序的安全防線隱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事並不展現出它的力量,人們無從窺視它的全貌。如今,《巡邏現場實錄2018》中這條“巨脊”終於浮現,有力地支撐起這座城裡每一個人對安穩現世的嚮往。通過主創對議題的精心選擇,將1800多個小時的素材挑選、編排成12期節目,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現了基層幹警警務工作的特點、接處警類型:調解民間糾紛、處理肇事行為、消除安全隱患、救助老弱病殘、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乃至犯罪行為作出及時反應和反饋、維護街面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看似寥寥幾條,卻包羅萬象,觸及民生熱點:“鹹豬手”、家庭暴力、擠佔樓道空間、群租消防隱患、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搶佔機動車道……原來有一群人,如此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把每一份人們自以為平常、但又和城市治安相關的事都當做頭等大事去解決。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民警處理喂貓糾紛

溫度:故事化表達,輸出冒著熱氣、接著地氣的正能量

如果僅僅展現了“力度”,《巡邏現場實錄2018》充其量只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議論文”: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卻缺乏將人打動的魅力。但節目能從上海火向全國,從電視臺火向B站、抖音,靠的絕不僅僅是白描般寫實的筆觸。

抓住我們眼睛、讓我們意猶未盡的是故事。故事意味著鋪墊、懸念、高潮;意味著推進、轉折、矛盾,它們來自於真實,但更需要一雙慧眼將之發現、採擷。節目組的編導們顯然就有這麼一雙慧眼。每集7-10個小故事總讓觀眾看不過癮:它們有的懸念迭生:舉報賣淫者經過層層抽絲剝繭原來卻是罪犯;有的意外反轉:上門圍堵房東的“惡霸”竟是前一個案例中在房中意外溺亡者的親屬;有的讓人忍俊不禁:年過80的丈夫家暴下不來臺,求110上門說和;有的讓人又是笑又是覺得荒唐:吸毒男子冒用他人身份,女友卻還矇在鼓裡;有的又讓人大感神異:天眼地勤配合精妙,僅憑背影鎖定嫌疑人……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天眼地勤協同作戰,保城市平安

觸動我們心絃、讓我們為之動容的是人性人情。通常情況下,群像小故事類紀實節目最大的痛點就是人物不夠立體突出,沒有記憶點,涉及人物數量越多這一問題越明顯。但《巡邏現場實錄2018》中儘管有超過120名不同地區、不同職責的一線民警和指揮人員亮相,但大量細節的展現,讓觀眾感受到了巡邏民警們的血肉真情。

“小馬哥”馬曉亮因為車底救貓視頻成了“網紅”,隨著節目推進,他的其他形象也被逐一解鎖:會出言怒斥破壞別人家庭還死皮賴臉的男小三的血性漢子;把老婆的來電顯示名備註成“女皇帝”的“模範”丈夫;因為陪伴兒子時間太少而感到愧疚的慈愛爸爸……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戴華車底救貓

“鷹眼巡警”郭敏從《巡邏現場實錄》1.0“火”到了2.0,負責盤查逃犯、盜竊嫌疑犯和癮君子的他在豐富工作經驗中練就了驚人的洞察力。眼鋒一掃,癮君子們的偽裝、矯飾、詭計都無所遁形。

杭平華和搭檔姚震宇因為“咖啡店烏龍事件”登上了抖音熱搜榜,知道了“一男子光天化日強搶民女”原來是排練的劇情需要,杭平華臉上又吃驚又欣慰的表情亮了,收穫了“萌萌噠”稱號一枚。

顏申午曾經是上海家喻戶曉的“警察英雄”,但他深藏功與名,依然堅持奮鬥在一線。為了搞好視頻巡邏、發揮好綜合指揮室的“大腦”作用,從警26年、已經一頭白髮的顏申午通過反覆的抄寫、默寫終於釐清202個探頭的分佈、走向、連接。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警長顏申午

宗晨原本是外資銀行高薪白領,四年前,為了繼承父親遺志,追隨倒在警察崗位上的父親的腳步,他毅然決然辭去優渥工作,成為一名巡警;四年後,他值好了最後一班崗,又毅然決然背上行囊支援邊疆。

還有擅長和老人打交道的最暖巡警印毅俊、面對離家出走的少女時“側顏秒殺”的周世奇、勇攔違章外賣車的徐雷……他們有的珍愛每一條生命;有的哪怕為烏龍事件忙上忙下,只要沒人傷亡就是萬幸;有的精益求精;有的將心比心……在一個個突發事件中,民警們身上的溫度與警徽上的光芒交相呼應,給熒屏之外的每個觀眾心裡帶來熱與光。

態度:平等視角,用溝通架起信任的橋樑

紀實性與故事性交纏間,《巡邏現場實錄2018》貫穿始終的態度是“溝通”。 總導演蔡徵說:“法律的公平、公正、公開,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很多時候是要通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件小事去體會的。民眾和警察之間,有著雙向溝通的需求,而媒體人,只要條件允許,時機成熟,就應該有勇氣去直面,去記錄,去告知,去溝通,去思索。”

而當下,警民關係在事實上存在著越來越劇烈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與以大眾媒介為主導所生成的“擬態環境”中警察形象長期的割裂感密不可分。對於在信息傳播中所生成的有別於客觀或主觀環境再現之下的“擬態環境”,美國政論家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輿論學》曾描述了它可能帶來的危機: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和複雜化,對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藉由媒體供給的信息去了解。當這些信息互不相干甚至完全對立時,就難免產生認知混亂。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地鐵查證

如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認識到“警察”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只能依賴媒體對這一職業的解讀;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主流的影視作品中,警察是千人一面的偉光正;在偶像劇、IP劇中警察長期缺位,幾無作為;在奉行眼球經濟的媒體中,警察又成了欺凌婦孺、暴力執法的負面形象,這樣混亂的形象往往讓人們無所適從。多少年來,“警察打人”等經由媒介放大的社會矛盾在網絡上此起彼伏,塵囂日上,正是由於人們對警察的不瞭解、不信任被惡意利用。而這種情況所將造成的可怕後果就是,對秩序衛士們的對立情緒波及到秩序本身。

這時要重構社會治安信任,需要在民眾和警察之間開啟對話,在溝通中達成信任,在溝通中普及法律法規;而有能力牽起這條線、搭起這座橋的只有公安部門與媒體,兩者必須相互配合。而在溝通需求中成熟落地的《巡邏現場實錄2018》始終將觀眾擺在平等對話的地位,用真實說服,用故事感觸。

力度、溫度、態度,藏在《巡邏現場實錄2018》社會圖景與現實啟示

水上巡警

在節目中,普法不是通過說教,樹立執法人員的威信也並非靠一身制服,而是在一個個案例中,明確了警察的職權,也為人民群眾釐清了紀律與法規的邊界,展現了規則不可觸犯的威嚴。觀眾在故事中鮮活的眾生百態時不免對照自己:我是否像《衝動的代價》裡的外賣員一樣,妄想逃脫交通違規的小罰,卻險些鑄下阻礙執法的大錯;我是否也像《平安繡花針》裡的商家一樣,希望以“罰款”維持店內秩序,卻好心辦壞事,不知道公民不具有罰款的權力;我是否像《沙場秋點兵》裡因為樓上施工漏水憤而鎖車,卻不知道此舉涉嫌非法扣押他人財物;我是否像《非常時刻》裡因家人溺亡遷怒房東的一家人,高喊“我不懂法”,卻忘了法制社會知法懂法守法護法,人人有責……

而案例間隙民警們或有感而發、或苦口婆心的採訪,以及貼心框出的“治安小貼士”,在強化觀眾安全意識的同時也不動聲色地傳授安全技能。由此,通過對一個行業的解讀,節目將討論輻射至社會熱點、市井百態,也春風化雨般種下信仰法律、注重法治、謹守規則的種子,埋下了溝通之橋的地基,也打開了對話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