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人的教養和學識是需要經歷時間的磨礪,但凡一個事莫過於一個理字。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才能讓人接受。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的心理,只要不是非常根本原則的問題,我們大可禮讓幾分給人家,與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樣往往能有超出預期的德報。

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楚莊王的時候,一次勝利後,大宴賓客和有功將士,由莊王最寵愛的妃子斟酒,突然一陣風把燈都吹滅了,一片漆黑,混亂中有人伸手抓了妃子的袖子,妃子許姬就順手把他的帽纓拽了下來並掙脫開來,偷偷地告訴了莊王。莊王卻不動聲色地對眾人說:“今天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否則不足以盡歡!”於是眾臣都拔掉帽纓,莊王再命人重新點燃蠟燭,盡歡而散。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艱危危險的時刻,楚軍中有一員大將主動請命,不顧生死,奮勇殺敵,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後,這名大將跪地回稟莊王:“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你的恩德。”這也是絕纓宴的來歷。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何況君王?

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遇到的情形是無理攪三分的主兒,而恰恰當事人不覺得。人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團隊的協作,人不同於一般動物就在於集體的智慧和協同性。如果單個人和老虎來對決,無論如何人失敗的概率都是極高的,可是為什麼我們人類最終走到了食物鏈的最最頂端,因為我們會協調和溝通,能禮讓。把各種矛盾化解掉,成功地整合了我們的集體力量。很多人會認為我說的過於軟弱,其實這是個亙古的規律,天若要人亡,必先讓其狂。他無理你讓三分,我也讓三分,他若能從中悔改,有了周處一樣的廉恥心的綻放,那就是完美結局。否則你讓三分,我讓三分,他更驕狂,總有一天他會遇到比他還驕狂的,兩個驕狂的人遇到了就沒辦法調和了,亢龍有悔也來不及了。譬如三家分晉時候的智伯。如果是兩個謙遜的人或者一個謙遜和一個驕狂的人在一起都不會有不和諧的最終結果。而兩個驕狂的人的結果是可以想見的。

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得理且饒人

不是敵我或者原則性的問題,是可以禮讓幾分的。得理的時候,有些人就不依不饒,盛氣凌人、咄咄逼人,非要對方低頭求饒方才志得意滿、心火熄滅,彷彿自己的尊嚴和顏面這個時候才算完整。豈不知對方的心火和不滿卻從這個時候開始生機勃勃了。凡事都要有個度,當超越了這個度,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我們都知道有個兩小兒辯日的典故: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在我眼裡,兩個小兒是對的,孔子是對的,列子也是對的。你對,我對,他也對,反正日頭不會掉到地球上,大家可以慢慢的研究和探討,儘可以心平氣和地來交流和冷靜的思考。在生活中,我們不免要有紛爭,相互謙讓,以理相讓,就能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和諧人際關係。

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在國共抗日統一戰線的時候,我們黨就遵循著:有理、有利、有節。這樣才能確保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持久,最終打敗了日本法西斯。小事如家事,大事如國事,在有理的情況下,有度是睿智的表現。有理,更要有度,你就是王者。

晨曦說的不免偏頗,希望能給朋友一點啟迪。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關注、轉發,讓更多的人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