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精英借物言志,他選的竟是棉花,眾人問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湖南的鳳凰城出過兩位名人,一位是有名的沈從文,一位是不那麼有名的熊希齡。

然而,在普通鳳凰人的心目中,尤其在老一輩鳳凰人的津津樂道中,不那麼有名的熊希齡似乎才是鳳凰古城的驕傲。

詩意向來屬於遠處,落在近處的往往是沉甸甸的世俗。在老一輩鳳凰人眼中,沈從文只是個沒讀過幾年書的文人,熊希齡就不同了,他是鳳凰古城出過的最大的官,北洋政府的內閣總理。

眾精英借物言志,他選的竟是棉花,眾人問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說起熊希齡,老一輩的鳳凰人總會從一個“老套”的故事說起。

熊希齡生於1870年7月23日。據說熊希齡出生的那一天,鳳凰古城裡滿街瀰漫著撲鼻的清香,熊希齡的哭聲特別清亮。撲鼻的清香裡有清亮的嬰兒哭聲,清亮的嬰兒哭聲中有撲鼻的清香,於是有人就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朝中的大官、清官。

當時的湖南,湘籍聖賢名臣曾國藩在民間的影響很大,望子成龍時,很多人都盼望家中能出曾國藩那樣文治風流的人物。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雖是一介武夫,但他並不粗糙,在一心向學上對長子熊希齡要求很嚴。

熊希齡沒有讓父親失望,自幼他就展現了人中龍鳳的神采,他六歲開始發矇,讀書有聞一知十的天賦,《三字經》一類的書只用幾天便能爛熟於胸。

當時,人們都說鳳凰城裡出了個神童。

在科舉之路上,熊希齡不僅有天賦,而且求學的運氣也好。1888年,江蘇寶山人朱其懿出任沅州太守,當聽聞沅州學風不振,數十年鄉會試久未中人後,便大力在當地辦起了興學實事。

受益於此,熊希齡在新式書院沅水校經堂讀書,19歲中地方秀才第一名,21歲又在本省鄉試中以第19名高中,評卷官給他的評語是“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

比起這一道讓其譽滿三湘的評語,熊希齡在中舉第二年演繹的一個故事,讓他的名氣更大,以致百年後依舊在鳳凰古城裡流傳。

1893年農曆2月12日是當地的花朝之日,沅州太守朱其懿邀集屬下和新科舉人到署衙內賞花。朱其懿提議新科舉人們吟詩作畫,以慶佳節。於是新科舉人們盡顯風流,有的畫梅,有的畫竹,有的畫蘭,有的畫竹,題詩也是各自精彩,有的氣勢磅礴,有的悠然清雅——

獨熊希齡的畫作大跌眼鏡,讓人不敢苟同。

他所作的畫居然是幾團難登大雅之堂的棉花。

沅州太守朱其懿不解其意,於是問他,以棉花入畫,何意?

熊希齡淡定地拿起筆,在留白處揮毫題寫了七個字——

此君一出天下暖。

有這七個字,此前粗陋的幾團棉花瞬間化腐朽成了傳奇,在場之人無不大讚其才,大賞其志。

因為由衷地欣賞,沅州太守朱其懿便想將同父異母的妹妹朱其慧介紹給這位以棉花言”暖“志的不俗才子。哪知道,當他把美意告知素有”寶山才女“之譽的妹妹時,他這位妹妹卻沒有當場答應下來。

我要考考他。

才女此話一出,另一段風流佳話便應運而生。

朱其慧給熊希齡出了個對子”養數盆花,操春秋消息“,並揚言佳人嫁佳對。

熊希齡接下戰書,以他的才情隨之對了個“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

由此,才子佳人順利牽手,並從此走向了幾十年風雨不落暖陽的人生共同路。

眾精英借物言志,他選的竟是棉花,眾人問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迎娶佳人似乎給熊希齡帶來了好運,1895年,熊希齡在科舉之路上再登高樓,在這一年他以二甲進士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成為不折不扣的湘西鳳凰。

在京城春風得意時,新任湖南巡撫,同為鳳凰同鄉的陳寶箴很快給熊希齡遞來了橄欖枝。此時的陳寶箴正在湖南力主新政,開學堂、辦報館、興實業,正需要得力助手。胸懷暖天下之志的熊希齡沒有猶豫,沒有拒絕,1897年,他放棄在京城的仕途,迴歸湖南,在長沙時務學堂任總理,主持校務。

在這期間,熊希齡力邀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譚嗣同、唐才常襄助,一時間時務學堂成了新派人傑薈萃之地。

這是熊希齡仕途大展的起點,也是考驗他人生大運的關鍵時刻。

1898年因為看重熊希齡在湖南新政中的作為,正在變法的光緒帝電令湖南巡撫陳寶箴,要其傳知熊希齡、江標等人,”迅速入京,預備召見“。

然而,就在熊希齡與江標等人相約,準備迅速同行進京,與先一步而去的梁啟超、譚嗣同共推戊戌變法時,他卻突然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進京之行不得不暫時擱淺。

最終,這場恰到好處的大病救了熊希齡。1898年9月,被觸怒的慈禧太后悍然發動戊戌政變,光緒遭囚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

雖然躲過了生死劫,但慈禧太后並沒有忘記他這個維新同黨,朝廷緊跟著就下了道嚴旨:”熊希齡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但即便如此,熊希齡亦是萬幸的。為此,有人難免質疑,病的這麼巧,他究竟是真病還是假病?

但更多的後世之人卻認為這是老天對一個胸懷”暖“志之人的福報。

此次被慈禧太后一竿子打倒,並沒有徹底斷送熊希齡的仕途之路。雖然有永不敘用的嚴旨在,但處在徹底崩潰前夜的清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控制力和扼殺力,熊希齡因才識出眾,不久還是得到了新任湖南巡撫趙爾巽的重用。

關鍵時期,沒有沒入塵埃,這同樣是一種幸運。

眾精英借物言志,他選的竟是棉花,眾人問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很快,民國到了。

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溫和派成了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理想合作對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熊希齡因其名流溫和的做派迎來了他仕途最輝煌的時刻。

在袁世凱的”欽點“下,並非進步黨黨魁的熊希齡出任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就職後,隨即宣佈要吸納第一流的人才,組成第一流的內閣。

遺憾的是,時代給了他幸運,卻沒給他在廟堂之上大展其志的機會。僅僅過了半年,因有悖於袁世凱的意志,實為傀儡總理的熊希齡在袁世凱的蓄意抹黑下,不得不黯然辭職,從此告別官場。

民國北洋時期是個大浪淘沙的時代,很多曾經風流的大人物一朝被趕下顯赫的舞臺,從此便被埋沒在了時代和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從未大開大放的熊希齡卻是一個例外,他不僅被時代和後世記下了,而且還十分地清晰深刻。

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的評價足能鮮明地印證這一點。

談及熊希齡時,毛主席評價說:“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

周總理的評價更觸動人心:“熊希齡是袁世凱時代第一流的人才,是內閣總理。熊希齡的事,我看後就記得很清楚。”

坦率地說,周總理這句“熊希齡的事,我看後就記得很清楚”是我想講述這個人的全部初衷。一個人最大的價值與榮耀莫過於此,做過的事讓人知道後能清楚的記得。

在我看來,唯有“善”的力量才能在他人的心中留下這樣的印記。

在熊希齡身上,他所有“善”的力量就是當初以棉言志時說的那句話——

此君一出天下暖。

眾精英借物言志,他選的竟是棉花,眾人問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在熊希齡所處的那個時代,但凡從風光處退下來的大人物,最常見的人生選擇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去過一份不問世事的富貴生活,一種是去過一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花源生活。

在當時,這兩種生活,熊希齡都有足夠的資格去過,一來他不缺錢,二來他不缺詩情畫意。

但熊希齡最終的選擇卻是去做苦難時代“暖”天下的一團白棉。

由當朝“宰相”落成民間的一團白棉,這相當的不容易。

熊希齡做過很多大善好事。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內爆發洪災,受災縣城達103個,災民超過600萬。彼時,熊希齡隱居在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洪水吞沒了。

目睹災民的慘狀後,熊希齡立即奔赴北京,利用自己昔日影響力,大力救濟災民。當時,北洋政府財源枯竭,財政部能撥下來的賑災款項有限,眼見嚴冬將至,熊希齡便大力開展民間集資。

比起那些北洋時代的斂財鉅富,熊希齡只能算富足,但那份盡力而為卻是相當的打動人,為了動員民間踴躍捐款,他以身作則先捐500大洋,又命家中女眷縫紉棉衣100套。

因為有這樣的呼籲帶動,個人、團體,捐衣、捐洋者不斷,外國的慈善團體也做出了積極響應。

在賑災過程種,熊希齡見有些災民因生活所迫將兒女標價出售,隨即又開始在北京設立慈幼所。

由此開始關注亂世孤苦孩童後,慈幼慈善便成了熊希齡晚年最重要的事業。

1918年,馳名一時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正式開辦,熊希齡的香山慈幼院不僅為亂世孤兒提供溫暖的生活,還給他們提供精心的教育。

熊希齡有句心聲十分震撼人心,一個父親能給予的,他都想給予這些亂世的孤兒。

他希望是這些孤兒溫暖的父親。

為了這個心聲,熊希齡在1932年10月15日,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產,共計大洋27萬5千2百餘元,白銀6.2萬兩,這是他為官25年的全部積蓄。

用這些錢,熊希齡在北京、天津、湖南等地,次第開辦了12項社會救助和慈善教育事業。當時熊希齡一家,夫人朱其慧已經去世,還有一兒兩女,但熊希齡沒有留給兒女一點財產。

對自己,他倒是提前置辦了一樣東西——生壙(空著的墓穴)。

那是1931年的事,熊希齡為表明自己奔赴國難,矢志於社會慈善的決心和意願,在熊家墓園裡自築生壙後,他還特意自撰了墓誌銘:當今國難,巢覆榱(cui)崩,若不捨己,何以救群?誓身許國,遑計死生,或裹馬革,即瘞(yi)此塋,隨隊而化,了此塵因,我不我執,輪迴不輪。“

暖棉之志是輕的,但沉入歷史卻是且重且純,百年流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