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olce&Gabbana上海品牌秀

11月21日,娛樂圈大多數明星颳起一陣“愛國”風,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是知名品牌在上海召開的品牌秀。原計劃於11月21日開始,但是中途卻因為他們的設計的“辱華”言論帶來阻礙。之前的宣傳視頻被指有歧視的性,然後網友與設計師理論,之後設計師爆粗口提及“辱華”語句,之後被掛網上被傳開。

突發狀況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原本要參加活動的多位明星藝人也直言不參加當天的品牌秀,也有不少藝人是簽約的,在拒絕參加後,還有幾位發表了申明,就是和杜嘉班納公司解除合作關係,做法很硬氣,網友紛紛點贊,之後事情越鬧越大Dolce&Gabbana公司不得不取消當天的秀,這樣的結果也是預料中的。

市場影響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事件影響的不止是娛樂圈,還涉及了一些購物平臺,基本都下架了他們產品,當然,有的只是搜不到,但是還在繼續出售,事情嚴重已經到開始“抵制”品牌,很多網友也表示第一次聽說就下架。這樣對於Dolce&Gabbana公司而言的確影響很大,之後呢出面澄清道歉,稱:“賬號被盜”,真的是樣嗎?

視頻道歉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之後影響越來越大,不得不再次道歉,這次道歉看似很正式,視頻的方式,在視頻中說認識到錯誤各種,最後還用了中文說了句:“對不起”,看上去的確很有誠意了,但是網友們還是不買賬,短短几分鐘,如果真的是道歉,也夠了,為什麼網友還是不接受?

“打臉賬號被盜?”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再回到之前說賬號被“盜”,本身這個理由網友們不買賬了,但是事情嚴重後再次道歉,這不是“打臉”嗎?口口聲聲說賬號被“盜”,為何不舉證賬號被盜,而是先道歉,話說,如果真能拿出證據來證明是被“盜”後才會有這樣的宣傳視頻和“辱華”言論,網友們也不是“槓精”,不說一下子原諒,至少不會這麼厭惡。

刪除帶“歧視”視頻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之前承諾的刪除上面的帶有“歧視”的視頻,的確刪除了,留下的一些事中國文化的視頻,應該是刪除不久,但是問你題來了

侷限性錯誤?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道歉,只是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道歉了,但是在發佈視頻以及和網友理論的平臺上並沒有?難道針對這次事件,只是在中國是錯誤的?事件畢竟是因為在國外社交平臺上引起的,帶“歧視”的視頻已經傳出去,即使刪除了,難道不應該聲明一下?

“亡羊補牢?”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在經過網友的質疑下,終於把道歉視頻放到了海外的平臺上,之前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但是遇到外語水平高的也會很無奈,翻譯出來的中文也是存在差異的,小編英文差,這裡就不詳細解說了。但是在海外社交平臺,發了道歉視頻,評論依然淪陷。

“臺本式道歉?”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回到道歉視頻,視頻時間不是很長,但是該表達的,該說的話也說了,開場兩人的確很認真,但是網友對這次道歉好像沒有被動容,what?視頻中,兩人在陳述自己的錯誤,但是視頻中,他卻不斷地再看提詞器或者其它題詞的東西,道歉還是念稿子?就幾句話,用中文還說得過去,主要是用的英文,這都背不下來,或者是臨時決定錄視頻的,看到這一幕,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敷衍,當然要被懟。

避重就輕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回到道歉的陳述,這個比較官方了,說的是文化差異等問題,的確,這個沒問題,中國的筷子是傳統的東西,或許西方的不瞭解,把它看成奇怪的工具,不會用也正常,就算這說的過去,但是難道沒有察覺最根本的問題是設計師是“辱華為shit”?這和文化差異沒關係吧,涉及的是個人素質問題,尊重國家傳統就不用尊重國家?

不為所動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或許這段詞想了一段時間,但是根本沒有起到效果,反而更加嚴重,事情嚴重了知道道歉了,但是至少要清楚,為什麼必須要道歉?如果只是“筷子”的視頻,不至於鬧這麼嚴重,而是狂妄,大家都不是那種不會去原諒別人的那種人,而是做法確是難以讓人覺得是真誠的道歉,如果沒有下架商品,沒有抵制,沒有明星解約,還會有這個道歉嗎?

或許應該瞭解

dg再次道歉,後知後覺補發海外平臺?但致歉詞疑似看“提詞器”

的確是,之前一個很好的品牌就因為這些東西受損,或許應該瞭解下這些中國文化:“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紛,此亦不必過為退避也,但因以為利,則市道矣。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