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的“馬太效應”正逼迫家長們“大遷徙”

教育上的“馬太效應”正逼迫家長們“大遷徙”

教育上的“馬太效應”正逼迫家長們“大遷徙”

相信許多人對馬太效應一詞並不感到陌生,通俗的話講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當今的教育走向正逐步再現這古老的寓言。

我之前任教的是某市區城鄉結合部的一所小學。最近幾年,一個現象越發明顯。每到暑假之前,總有幾個班內學習成績好家境還算不錯的學生轉學去市中心的學校讀書,又會有幾個下面縣城的孩子轉來我校。幾乎年年如此。學校一線任課教師也是頻頻搖頭有苦難言,畢竟轉走的學生多是品學兼優甚至是班內的班幹部,學習委員。而轉來的同學往往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居多。

為什麼每年都有這樣的“遷徙”發生呢?

是家長們明確感知到了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變化。義務教育階段再也不是以往那樣的“大鍋飯”了,而是變成富人桌上吃肉,窮人蹲下喝湯的景象。市中心少數幾所優質學校與轄區內其他學校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拉大差距。正是這種差距讓部分嗅覺敏感的家長陸續“遷徙”。

以往同一轄區內學校間的確也有差距,但差距有限,遠沒有達到城鄉二元分化的程度。家長們自然也不必付出舉家搬遷這樣的代價來追逐頂尖名校。

一、師資的差異正在擴大。

本是同一個轄區,財政統一撥款,工資基數也是一樣的,師資也是統一調配,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大的差異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教師的職稱問題。職稱是決定著教師幹同樣的活拿著多少報酬的根本問題。而決定職稱的是教師個人榮譽和貢獻。教育主管部門為了表彰長期在薄弱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而設立了義務教均衡發展優秀教師獎。原則上鼓勵市區優質師資去到薄弱學校任教,以達到國家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的需求。願景是美好的。從政策上看,教育部門對獲得該獎項教師的職稱評聘是有傾斜的。通俗點說就是,去薄弱農村學校任教,薪水更高。然而事實卻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以我所在的某三線城市中心城區為例,每年職稱名額是按學校為單位劃撥下去的。也就是說教師之間的職稱競爭實際只發生在同校的同事之間。所以即便我校屬於轄區內的薄弱農村學校,但是在校教師人手一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秀教師”的獎狀。在競爭時自然就相互抵消了,起不到任何加分的作用。而且市中心學校往往職稱名額多,薄弱農村學校名額反而很少。這最終導致了本該是“劫富濟貧”的一個政策活生生變成了“劫貧濟富”。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老師也不是傻子。如此政策下,大量優秀師資開始逃離薄弱農村學校,削尖腦袋往市中心鑽,往私立學校鑽。想走卻沒路子的就開始擺爛,工作中渾渾噩噩。所以說,學校間的師資差異首先是人心上的差異。

二、同伴氛圍的巨大差異

古人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不同的班集體,交往不一樣的同學,將來的個人素養肯定是不一樣的。前面講了,城鄉結合部的學校每年都有大量優生流出,待優生流入。長此以往,本來優良的同伴氛圍不斷的惡化,勢必加快優生的流失速度。形成惡性循環。具體到每個學生呢。拿身邊的實例來講,學生小A英語考85分。他如果在市中心好學校,會覺得自己成績有待提高,還需要更努力追趕。假如他在我們學校,就會覺得自己成績已經超過了大多數同伴,從而喪失進取心。換做你是家長,會不會考慮給孩子換個環境呢?

三、減負帶來的影響

之前在某公眾號讀到一篇文章《減負正在剝奪寒門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深以為然。減負往往減掉的是窮人家孩子的負,市中心孩子們學習上的投入實際是更大了。減負減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大幅縮短。但是考試難度卻不降反增。家長們不得不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把在學校丟掉的學習時間再找回來。可是窮人家的孩子交不起高額的補課費,只能選擇教學質量低劣的廉價輔導班。有的乾脆就散養了。長此以往,他們與市中心學生的成績差異愈發明顯。

教育資源的兩極分化導致家長們被迫“遷徙”已經是當前的大趨勢。假如你問我,“我的孩子就在這樣一所非重點學校,我該怎麼辦?”

我的答案是,能“遷”就“遷”,越快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