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精髓:无所谓,无所畏

1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陕西男人,不仅刚还很暖 》,有个来自西安,目前在华盛顿的中科大毕业生,提出应该写一写新一代4.0国际版的陕西男人。

我想了想,不管陕西男人还是女人,其思想精髓和内在气质都在于:无所畏,无所畏

在外表现就是特别硬气,说的好听就是有骨气、有底线、刚正不阿,说的不好听就是死脑筋,不懂变通,犟到极致。

跟精明灵活的江浙、两湖、广州人相比,陕西人简直是无药可救的榆木疙瘩。

跟能言善辩的东北人相比,陕西人就是笨嘴拙舌。

跟勤劳能吃苦的四川人,八百里秦川的确养了三千万懒汉。

跟自信满满的北京人相比,陕西人的自信是内敛低调的。

虽然被划分为中国西部,但展开中国地图,清晰可见,我国的原点,位于关中腹地的泾阳县,在县东10千米的永乐镇,有一处占地约42亩的地方,是中国大地基准点。

而我们每天看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来自于关中

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而中国本身又地域辽阔,东西相跨5个时区,而授时台必须建在中国中心地带。

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蒲城,也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的标准时间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发播。

2

陕西人的精髓:无所谓,无所畏

以五行的角度来分析,土代表的方位就是中心。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

所以,陕西黄土埋皇上。

陕西人的性格也如黄土般厚重,包容,沉默,低调。

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古称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数百年前的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

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

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众多的国家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者、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在长安完成了经济,文化,手工,乐舞,民族大融合。

唐朝出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在历史长河中仍光彩闪烁的有为皇帝,更在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

同时,大唐经济文化璀璨夺目,对日本、西亚乃至欧洲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这些历史文化做打底,关中人骨子里是非常文化自信的

我们常冷眼观人事,有一种很深厚的任世间变迁,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沉稳。

3

陕西人的精髓:无所谓,无所畏

从语言角度分析,关中话发音常以四声为主,干脆利索,直抒胸臆,不同于北京人略带讨巧的儿化音,不同于东北话的自带笑点,不同于南方的吴侬软语,不同于巴蜀人的火辣。

关中话说出来很简短,有一种不容他人辩驳的肯定,就是老子说啥就啥,你爱咋咋的。

像一把大斧直出直入。

关中人懒,最大的体现就在于恋家,这的确跟地理因素有关,因为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无需外出奔波即可生活安逸。

所以,有一句话说,“秦女不嫁外乡郎。”

上一篇文中我写到,陕西人爱说,“咋!”

其实,我们还很爱说,“能咋!”

比如,你告诉一个陕西男人,某某升官发财了,他们就会回复你,“能咋!”

你告诉一个陕西女子,某某嫁入豪门了,她们也会回应,“能咋!”,像极了英语里面的“So what ?”

我们说这个词,还真不是酸葡萄心理,而且彻头彻尾的不屑。

人情世故,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卑躬屈膝,我们太懂了,但懂和做是两回事。

陕西人看透了历史变迁,我们更懂得知足,懂得不为难自己,懂得不强求,懂得日光之下无新事。

如果说,过刚必折,但我们就宁折不屈。

我们内心太有底线,显得我们太有个性。

这种个性的外在表现或许是死板的,内涵却是低调不张扬,像极了一位历经世事的老者:因为无所谓,所以无所畏。

人生在世,比的不是谁能拥有更多,而是谁更能看得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皆体现在老陕的一句:

能咋!

清晨,坐在城墙下听着鸟叫,细细品茶;中午,跟老伙计一起聊聊天,慢慢掰一碗泡馍;下午,逛逛西仓的档子,咥一碗油泼面。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功名利禄,世事百态,

阅尽人生的老陕,

无所谓,无所畏。

能咋!

陕西人的精髓:无所谓,无所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