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銀行理財子公司:看我超神,看我吃雞!

專欄|銀行理財子公司:看我超神,看我吃雞!

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正式稿落地,銀行子公司終於起火。商業銀行也長出一口氣:朕的江山又回來了。

信託、券商、私募只能羨慕:嫡長子就是不一樣。

這個“銀子牌照”究竟牛逼在哪裡?

第一、自帶通道。

過去,銀行的理財資金要進入非標,必須借道信託、基子或者券商。幾年下來助長了非金機構的通道業務規模,也讓銀行對通道也形成了依賴。

《大資管新規》的落地掐斷了這條路,一方面規定嵌套不能超過1層。特地留下的這1層是讓銀行資金跑到二級市場裡去的口子。另一方面監管層對信託、券商、基子等通道業務大肆清理。

信託愣了楞,轉身去做自己的主動管理業務。

券商懵逼了會兒,我也去做主動管理業吧。嗯,看下今天的股市……尼瑪!專心做IPO吧,今年過會數量…嗯…160多家,記得去年是474多家。474除以160等於……尼瑪!還是發債吧。臥槽,怎麼這麼多違約……

至於基子,已經躺倒在旁,口吐白沫。

自此,三大通道全滅。銀行本來在邊上乾著急,現在終於體會到其中深意:原來媽要給你開窗之前,一定先把門給都堵上。有了銀子,我不再需要通道。因為我自己就是通道。

第二,門檻降低。

之前理財產品最低投資門檻是五萬,這個設定的初衷是碎錢在存款,整錢進理財。一開始確實奏效,但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降,那些金額不足五萬的投資者有些尷尬。

行政力量調整不到的地方,往往就會有市場力量去替補。

銀行網點附近突然出現了很多西轉筆挺的年輕人,他們手持傳單熱情地招呼著每一個從網點離開的顧客。這些年輕人供職於不同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在今天卻有一個共同的名稱:P2P。

今年P2P頻繁暴雷,金額一個比一個高。望著投資人一張張哭喪的臉,心中只能輕嘆:可惜了……

今年7月份銀保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指導意見(意見徵求稿)》,其中將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下降到1萬。銀子管理辦法則更加徹底,索性對理財產品不設最低投資門檻。

公募基金心頭一涼:你這是搶飯碗的節奏啊!

P2P也想說些什麼,剛張嘴就被打斷:“你已經死了。”

不但門檻低,首次購買理財還不設臨櫃要求。啥意思?就是對雙錄放鬆了標準。既給你配備超跑,還為你警車開道。旁人看了,只能臥槽。

第三,投資範圍廣。

銀子發行資管計劃可以投資二級市場的有價證券,也可以對接非標債權。也就是說,過去能投的,現在還是可以投。過去不能投的,現在也可以投。不過信貸資產依舊禁止對接,否則AIC要餓肚子。

總結起來一句話:今年對於國內的商業銀行是個新的轉折點。

“大資管新規”解決的是過去的問題,特別是歷史遺留的剛兌、資金池和錯配。

銀行理財子公司解決的是當前的問題,一個是將資產業務從傳統業務剝離,另一個是完成理財產品估值的淨值化。為此在政策上降低了投資門檻,放寬了投資範圍,可謂是給足了空間。

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則負責解決未來的問題,當出現逾期或壞賬的時候,可以通過債轉股和不良處置來分攤並消化信用風險。

自此銀行徹底完敗所有的非銀非金。站在財富端角度,商業銀行大量的網點和大規模的理財師依舊對其他財富機構保持優勢,資金募集能力方面基本是碾壓。而資產端方面,銀子具有主動管理和通道雙重功能,再也不用擔心流通不暢。善後方面還配備了強力的AIC,增加了風險抵抗能力。

三件神裝養一個後期超神,只要操作走位別太爛,這把平A過去也能上高地了。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