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平等的居民收入分配方能促進社會邁向共同富裕

《今日財富》雜誌記者 孟春瑤

陳宗勝:平等的居民收入分配方能促進社會邁向共同富裕

11月30日,在《今日財富》主辦的以“合規與轉型”為主題的“2018中國獨立財富管理峰會上,南開大學教授、博導、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院長、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和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獲得者陳宗勝先生從收入分配的角度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陳宗勝認為,分配與激勵體制是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最成功的體制改革,在改革中不斷地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最後方可實現共同富裕。

陳宗勝指出,最近在全國上下呼籲發展民營經濟的過程中,都涉及到財富的積累、財富的運營、財富的投向等問題。收入是財富的一部分,從一定角度可以說收入是流量,財富是存量,這二者存在相互轉化的關係。

陳宗勝教授展示的數據表明,我國民營經濟在財富創造過程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比如目前民營經濟貢獻50%以上的稅收,稅收是國家財富;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了國家與個人;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數據涉及財富的存在形式與財富運用的結果,但這裡面沒有涉及財富的分配比例。如果以淨資本作為財富總量,則民營經濟的財富和公有財富各自所佔比例如下(各種研究有所不同):目前全社會總資本約1500多萬億,公有資本1211萬億元,佔全社會總資本的81%,而非公有資本約300萬億元,佔19%。分類別看,在經營性資本中(即在企業裡運用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等,總資本數額是650萬億,其中公有資本360萬億,非公有是290萬億,非公有佔44.62%。而公共性資本(77萬億)與資源性資本(775萬億)中,各種算法都顯示,公有資本佔90%以上。所以這些大致的數據表明,一方面我國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沒有根本性改變,公有經濟制度混改的潛力仍然非常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民營經濟以40%多的資本提供了大於50%以上的貢獻,為繼續實行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依據。

談到收入分配的現狀,陳宗勝表示,最近自己出版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通論—從貧困邁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與經驗》一書中,總結了中國收入分配的道路與經驗,結論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收入分配製度和激勵體制改革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成功的。從收入分配角度來看,分配與激勵體制是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中最成功的體制改革。通過激勵體制即分配體制改革,把中國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來,進而創造了財富。當然從另一角度看,中國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也是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制度逐步中國化、本土化的過程,包括按勞分配與按要素貢獻分配相結合的分配體制現狀。陳宗勝認為,分配體制改革是在不斷地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中實現的,其最後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陳宗勝考察了以基尼係數表示的收入分配結果的差別程度。發現,總體來看在高速發展的四十年,其中2000年前階段收入差別確實在擴大,但2008年到目前收入差別是在下降,差別逐漸縮小,差別程度仍然較大或較高。這是改革成功的一個證明,也說明了鄧小平的”先富後富”政策是有效的,是成功的。陳宗勝早於八十年代末期就提出了“公有經濟收入分配倒U理論”,可以說“假說變成科學”。

陳宗勝特別考察了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指出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從80年代的“扁平型”,轉為九十年代的“金字塔型”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地變成了一個“葫蘆形”,距離變成“橄欖形”還比較遙遠。這是我國二元制度導致的最大的機會不均等,即城鄉差別形成的機會不均等,這可能會使經濟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因為二元體制存在,廣大農村居民由於制度限制,無法與城鎮居民一樣地參加到改革開放大潮,享受同樣的福利待遇。比如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投入差別、社會服務事業成熟程度差別,要遠越過城鄉收入差別,甚至差別大到30-40倍之多。

“葫蘆形”分配格局的根源是二元經濟體制。陳宗勝提出對策是,固然要強化分配與再分配政策,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或城鄉村一體化發展體制。總體來看爭取發展農村、農業、農民,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讓他們逐漸上升到葫蘆形的上半層,通過城鄉一體化上升到葫蘆形的上半部分,把中間階層突鼓出來;當然我們不能從上面的富裕階層往下降低來增加中等群體,所以必須要從底下往上上升到中等階層。因此他認為,一是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二是要城鄉一體化進程當中,加快振興農村農業的發展,包括扶貧。三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要加強教育培訓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四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要增加居民收入中資本收益的比重,要發展民營經濟、私有經濟,鼓勵更多的民營經濟發展。五是要真正認識到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是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村、農業、農民不發展,中國的小康社會,中國的富裕社會是不可能完成的,是實現不了,從而中國的“橄欖形”社會也是遠遠實現不了的。

對於收入財富的投向陳宗勝認為,城市裡的房地產賺取超額利潤的時機已經過去了,今後只能是圍繞平均利潤。而對於股票、證券市場、資本市場等,他表示大發展的時候還沒有到。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遠不完善,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運營者、監督管理者的制度等都是不成熟的。貴金屬、藝術品、古玩這些財富市場都是富裕的小眾市場,要等到變成“橄欖形”實現的時候才會有更多人參與進來。

最後陳宗勝提倡,要聽黨話、跟黨走、按黨指引的方向,發展農村、農業、農民。從收入財富投資的方向看,要從農村轉向鄉村振興,農村的落後就是潛力。他給出建議,財富的一部分要從虛擬市場上轉向實業。要通過基金、信託、投資等等,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農村的發展。當然目前資本“下鄉到農村去”,的確仍有認識上的問題,政策上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陳宗勝呼籲資本界、金融界、財富管理運營界,應當參與進去,從而共同討論並解決這些問題。資本可以參與到農村的土地改革和土地收購,這是中國財富管理下一步很重要的方向。他認為,民營經濟、個人財富未來在農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獲得超額利潤的極大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