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千古佳作,蘊含人生大智慧,讀罷自有一番感悟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黃州時期是其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初到黃州,蘇軾便在定惠院住上了一段時間,安心研究佛老之學,黃州的幾年,是蘇軾思想劇烈激盪的幾年,“烏臺詩案”對他的影響甚深,在這裡,他深化了對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吸收,儒家面對現實、道家心靈自由和佛家超然物外的思想合而為一,他找到了清靜的歸宿,成為我們熟知的曠達的蘇軾。元豐五年的一首《定風波》最能體現蘇軾的這種心態,這首詞以小見大,抒發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寄託了其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蘇軾的千古佳作,蘊含人生大智慧,讀罷自有一番感悟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

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脫。吟嘯:吟詠嘯歌。

料峭:形容春風略帶寒意。

蘇軾的千古佳作,蘊含人生大智慧,讀罷自有一番感悟

這首詞記敘了詞人野外偶遇風雨,卻依然雨中瀟灑徐行這一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以小見大,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上片寫雨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開篇兩句點明雨勢急驟。風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一般人都會驚慌失措的,然而詞人卻依舊漫步徐行,不急不亂。“何妨”表達詞人我行我素的做派,“吟嘯且徐行”表現詞人從容之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作者認為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騎馬還要輕快,這風雨有什麼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閒自得的心態。“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人生中的風雨,作者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體現了他堅強、樂觀的精神。

蘇軾的千古佳作,蘊含人生大智慧,讀罷自有一番感悟

下片寫雨後。“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寫醉酒被春風吹醒,突然感覺有點冷,抬頭一看已雨過天晴。這三句點出雨過天晴,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照應了小序中“已而遂晴”這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尾三句抒情,此乃本篇的點睛之筆,道出詞人對天氣微妙變化的頓悟。表層,回頭看剛才風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歸於平靜。深層,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遇到多少喜悅,都無所謂的,表達了詞人寵辱不驚的超然情懷。“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是大自然的風雨,又暗喻了政治風雨和人生的榮辱得失。從這首詞裡,我們能看到蘇軾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全詞於樸素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