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現象:茶行業只有智商稅嗎?

大师现象:茶行业只有智商税吗?

網絡上熱議的“小罐茶智商稅”圖片

如果僅僅以“智商稅”來總結小罐茶的獲利模式,那可能太過低估了。

以茶行業來說,確實不乏商家對消費者抽智商稅的案例,例如:喝白茶抗霧霾——將中醫理論“白入肺”與“肺吸霧霾”不當連接;唾手可得的“千年古樹茶”——現存能稱得上千年的古茶樹屈指可數,有些禁採、有些已明碼標價,實非你我能在市場上輕易取得。此外,還有諸如“能標準化生產的野生茶”等,抽智商稅的案例不一而足。

然而,能消費得起小罐茶的用戶,往往不是這麼簡單的。相反,上述這種抽“智商稅”的做法,在資訊透明的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容易吸引這些高端消費人群。換言之,小罐茶究竟是不是大師親制的茶?只要稍加推敲便可知其大略,或許醉翁之意並不在酒。

大师现象:茶行业只有智商税吗?

這顯然超出了“智商稅”的範疇,且更接近“逼格稅”了。

通過包裝大師,價格不但昂貴,甚至推而廣之。這說明了什麼?似乎意味著喝大師的茶,就與大師產生了關聯,用以襯托品位、出門顯擺有底氣;而送禮送大師們聯袂完成的“作品”,價格又如此清晰,讓送禮、收禮雙方臉上都有光。商家巧妙地捕捉到了這層用戶群體的消費期待,這些願意為高價買單的消費者,往往高智商、高情商,還需具備相應的社會階層與經濟實力——這儼然已超出智商稅所能覆蓋的範圍了。

這些被高調包裝的茶是不是大師親制的?巖茶是不是正巖的?熟普的湯色是清是濁?黃山毛峰殺青時是否鍋溫過高燙傷茶青?或許不是小罐茶的用戶們關心的。或者說,小罐茶及其用戶群體是“奢侈品消費”的邏輯,而批評者則更多站在“以茶論價”或“日常茶消費”的立場來據理分析。這並非評論其中對錯,只是兩者所對應的需求不同,所採用的策略有所差異罷了。

那麼,我們是怎麼理解茶的呢?

自推出第一款茶產品“茶之道—白茶”,三聯生活週刊創立了旗下“愛茶”茶品牌,到目前已擁有40多款茶產品,三聯的消費群體中不乏高端消費人群。從近期後臺的用戶反饋數據來看,消費者們越來越關注茶本身的品質,他們更願意通過享受茶的感官體驗與我們交流,而我們做茶正是在這些客戶們客觀良善的意見中不斷進步。

大师现象:茶行业只有智商税吗?

讀者留言反饋

面對混亂的茶市場,即使是已經歷三年運營的我們來說,依然還在探索這個行業的天花板與地板,時時調適推出真正符合人們需求的好茶。所謂的“賣大師”、“誇大宣傳”等現象事件中,我們同樣在反思自己的產品邏輯,也更深知在茶行業裡要守住節操才能獨善其身。

與大師合作,我們堅持親力親為

在幾乎沒有標準的茶消費市場裡,販賣“大師”似乎是最直接且能有效轉化的營銷策略。

然而,與“大師”的合作我們從來不是為了“賣大師”而做茶。供貨對象可能是大師,也可能是普通的製茶師傅,其共通的評判標在於:是否術業有專攻、是否以“茶”為志業。換一句老話來說:“人品即茶品”。例如安溪鐵觀音非遺傳承人魏月德,當我們選定鐵觀音由他供貨生產,是基於產品經理在走訪內安溪七個鄉鎮,綜合評估茶人、茶園、工藝而得的結果。

大师现象:茶行业只有智商税吗?

走訪安溪茶園

與老魏合作的產品來回打了六個茶樣才定版,我們並不因為老魏有“大師”的身份,就放寬對品質的把控。曾經在一場茶會現場,老魏感嘆地說:很少有人能為了訂製一批茶,到休息條件簡陋、夜晚寒風刺骨的茶廠連著考察三天三夜,三聯做茶讓他感受到對產品認真、專業的態度,因此他才會更願意不厭其煩地溝通,調適到雙方達成共識為止。

三聯愛茶與這些製茶名師交流中,會更期望在推廣茶的營銷中做到“供應者、銷售者、消費者”共同價值的提升。當然,這項共識也獲得有心推廣產業良性發展的大師們的肯定,表態支持。

用好產品回應社會責任

茶產業,不管營銷端做得再精彩,它終歸無法脫離農業本質,離不開土地、農村、農戶。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深入茶區,多數茶區還是相當貧困的,也是國家扶貧項目的重點區域,每從茶區回來,我們總會思考“能為貧困的茶區做點什麼?”。

雖然不是扶貧項目,“清溪隱·安溪原生種合集”卻帶著扶貧的色彩。清溪隱中所選的四位製茶師,都是安溪縣鄉村講師團的成員,他們在當地肩負著對貧困村“授之以漁”的擔子,要教導農民種茶、做茶,甚至為責任區的農民找好銷售渠道,幫助脫貧。

大师现象:茶行业只有智商税吗?

清溪隱·安溪原生種合集中五款茶葉的對比

安溪北山是品種“慢奇蘭”的發源地,但當地所做的茶品質不好,賣不上價,農民的生活始終不見改善。茶人李金登說:“當地人的觀念比較落後,面對做茶方式的改變,他們會怕改變之後萬一茶沒人要,最後我說‘按我的方式做,我保證用兩倍的價格幫你們把茶賣掉。’結果工藝改善了,品質好了,茶也賣得好了。最近,他們自己都能做出好茶了。”——這就是做茶能體會的價值。

對我們來說,“好茶”的元素很多,不僅限“大師作”,還可以融入更多的社會價值。

曾經有讀者問我們:“你們這麼佛性,利潤哪裡來?”作為商業企業利潤很重要,但是利潤之外,我們更希望能把茶做成一種價值認同,做小而美的事業,以我們的能力去實現茶與社會價值的鏈接。

要過年了,少點“智商稅”,少點“逼格稅”,多創造些社會價值可好?

▼點擊下圖,發現更多好物。

“生活”不僅要好茶好吃好物,也要“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