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背后的秘密

王于成和父亲闹了别扭,半宿没睡。

第二天睁开眼已经日上三竿,他连忙起身,见父亲已经出去了,王于成像往常一样准备拿东西给母亲吃,再和她聊会天。

推开房门,一股剧烈的农药味扑鼻而来,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口鼻流血,一动不动。王于成手里的碗“啪”地一声掉落,溅起满地绝望的碎碴。

“妈!”王于成扑上去,声嘶力竭。

送到镇医院,母亲已经没了气息,父子俩嚎啕大哭。

母亲一声不响地走了,王于成觉得内心像被人掏空,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从小就和妈妈很要好,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妈妈说。

父亲脾气暴躁,蛮不讲理,动辄就会打骂他。每当挨打受骂,王于成就会跑到妈妈房间躲着,妈妈每次都温声细语地安抚他。

家里穷,母亲又常年卧病在床,王于成初中毕业辍学之后,妈妈总是鼓励他,人穷志不能短,不要自暴自弃,让他找机会出去闯一闯。

这些话,王于成都记在心里。可现在已物是人非,最爱的母亲不在了,他一下子难以承受。

以贫困闻名的南坪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23岁的王于成在这里出生长大。

他读书时成绩还不错,可母亲常年卧病,父亲拖着一条病腿在村头支了摊修理农用工具,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刚辍学时,王于成想跟几个同村长辈出去打工。可父亲对儿子外出的想法十分有意见。他觉得,王于成应该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哪儿也不能去。

王于成是个孝顺孩子,看着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妈妈,苍白孱弱,他也不忍离开。

他每天照顾妈妈洗漱,把她抱出去晒太阳,给她按摩。经过王于成的精心照顾,母亲脸上竟有了些许红润,病情也逐渐减轻。

王于成这一照顾便是三年。眼看母亲渐好,王于成又提出想出去闯一闯,脾气暴躁的父亲,却要求他跟着自己学修农用工具。

“爸,以后谁还用铁锹、犁啊?以后种庄稼都自动化了。学这个有什么用?”王于成抗拒。

“没有你爸的小摊,怎么把你养这么大?!”王父大怒。

闹了几天别扭,王于成终究还是拗不过固执的父亲,只得去跟着他学习修理农用工具。可他心里有一百个不乐意。

和父亲守着小摊,一晃就是五年,2013年,王于成23岁了。在农村,已经到了该成家的年龄。

王于成个子不矮,五官端正,可是家里穷,又有个卧病在床的母亲,媒婆介绍的几个女孩,都没了下文。

王于成的终身大事,成了父母的心头刺。

为了给他娶媳妇,王于成的父母操碎了心,整日拜托村上的媒婆,要求也一再降低。

终于,媒婆喜滋滋地来到了王家,神秘地说邻村有一户李姓人家,家庭条件不好,很早死了男人,女人辛苦拉扯大女儿,现在女儿到了成家的年龄。

他们不在乎对方穷不穷,只要男孩长相周正、肯吃苦就行。

“可以见见啊。”王于成的爸爸吸了一口烟,喜上眉梢。

“是啊,大兄弟,我一听她们这要求,就立刻想到了你家。于成这孩子长得不错,要不两家约着见见面?”

“好,好,大姐你来安排。”王父心里乐开了花。

“不过……”媒人有些犹豫,“她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八万块彩礼……”媒人盯着他小心翼翼地说道。

王父拿着香烟的手停在了半空。八万块,这不是要了老命吗?

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他像是下定了决心,咬咬牙说:“好!就算砸锅卖铁,我也准备八万块。”

听了他的话,媒人笑了:“好,那明天就安排你们两家见个面。”

为了第二天的见面,王于成父子俩早早收摊回家。

他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破旧的桌子、灶台都擦得一尘不染。王父又翻箱倒柜,找出一件崭新的外套,让王于成换上。

第二天,李姓母女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王家。

女孩瘦瘦弱弱,长相普通,个子矮小,一直低着头。

王父连忙起身,王于成也跟着站起来。

媒人简单做了介绍,王于成这才知道女孩名叫李燕芳。

女孩妈妈的眼睛四下打量,扫过王家破旧的院子、陈旧的家具,然后目光落在床上躺着的王妈妈身上,脸上挤出一层笑容:“哟,这就是王大嫂吧?”

媒人连忙说:“对,对,我跟你提过的。不过王大嫂生病也花不了多少钱,每年也就几千块。”

王父有些尴尬,他生怕别人介意家里有病人,连忙邀众人坐下。女孩妈妈的眼睛又转向王于成,一边打量着他,一边笑呵呵地在板凳上坐下,似乎对他很满意。女孩则低着头,双手放在膝盖上,也不看王于成一眼。

王父打发王于成:“去村头你赵叔那买点肉和熟食。”

听见父亲指使自己,王于成一溜烟跑了出去。其实他内心里对这个女孩是不太满意的,可是一想到自己家徒四壁,又泄了气。

能有人愿意嫁给自己,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想到这儿,他顿觉有些悲哀。

王于成很快提着熟食回来,李燕芳母女坐了一会却执意要走。

王父拉着王于成去送客,走到门口像是想起什么,对妇人说:“那个……只要两个娃觉得合适,彩礼不成问题。放心,放心……”

妇人撇嘴一笑,带着女儿李燕芳走了。

送走客人,王父坐在门槛上开始抽烟。王于成看到父亲愁眉不展,心里明白所为何事。他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爸,要不,我先出去打几年工吧?”

王父转过头,怒目圆睁:“打什么工?你都23了,等你打工赚到八万块,要等到猴年马月?彩礼的事,我来想办法,不用你操心!”

知道拗不过父亲,王于成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躺在床上,一想到“巨额”彩礼,他就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呢!八万块摞起来得有多高啊?

他心里发愁,直到后半夜,才迷迷糊糊睡着。

第二天,王于成很晚才起床,走到母亲房间,却发现她已喝农药自杀。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王于成怎么也想不通,这些年母亲虽然卧病在床,但她一向乐观,为何忽然想不开自杀?

没过几日,李家托媒人带来口信,说同意了这门婚事。

可父子二人竟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空荡荡的房间里,父亲摩挲着粗糙的双手,良久终于开了口:“你妈,应该是怕拖累你才走的。”

王于成一个激灵:“为什么这么说?”

父亲嗫嚅着,对他说起了那天的事。

王于成出去买菜时,李燕芳的妈妈走进了王于成母亲的房间,对她说了一番话。

“大姐,你这躺了几年了?哎,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现在小两口过日子不容易,可不能拖累他们。我们家也不是见钱眼开的主儿,要是你不拖累他们,那8万块彩礼,不要也罢......”

原本,父亲对她的话并没在意。直到第二天母亲喝农药,他才明白那妇人说话的目的。

听了父亲的话,王于成欲哭无泪。

一定是这样的,母亲明白李燕芳妈妈话中的意思:顺利成亲的前提,是她不能拖累孩子。

所以母亲才……

王于成捶足顿胸,他恨那妇人,恨这个贫穷的家,也恨那要天价彩礼的风俗。他一夜没合眼,内心生出一个想法。

第二天,天蒙蒙亮,王于成给父亲留下一封信,便离开村庄,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母亲一走,他没了牵挂,决意出去闯一闯。父亲身体还算硬朗,他会每个月给父亲寄钱。

王于成人虽老实,头脑却很灵活。来到这座大城市,他先四下转了一圈,最后决定在餐饮业落脚。

他很快在一家小饭店找到工作,饭店做特色小吃,每日客流如织,还经常有外卖小哥在店门口排队等外卖。

半年后,他学会了饭店的流程和经营模式,果断辞职用身上的积蓄盘下一家不足十平米的小店,开始做他们家乡的特色小吃。

因为味道好不错价格便宜,小店很快便顾客盈门。饭店里面坐不下,他便在店外支了几张桌子。几个月后,王于成也学着其他饭店,开通了外卖服务。

看他整天忙得脚不沾地,隔壁开杂货店的陈阿姨问王于成要不要招个帮手。

看到店里人头攒动,再这么下去,自己要累垮了,王于成点了头。

第二天,陈阿姨便把她的侄女陈小玲带到店里,姑娘看起来朴素老实,王于成便让她留在店里试一试。

陈小玲很勤快,她的到来让王于成一下子轻松不少。现在他只需负责厨房和收银,剩下的工作都归陈小玲。

每天打烊后,陈小玲还会把店里仔细打扫一遍,让油腻了一天的小店变得清爽干净。

生意越来越好,两个年轻人也越走越近。一年后,王于成和陈小玲领了证。

后来王于成又在不远处开了第二家店。惦记父亲在老家孤苦无依,他把父亲从老家接了过来。

已经三年没回老家了。

2017年新年,王于成带着父亲和妻子回到家乡。大年初三,一家人高兴地围在一起吃饭,王于成也喝了很多酒。

那天,是王于成人生中第一次喝醉。

他内心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终于了却了父母的心愿,娶上媳妇,还有了不错的事业;悲的是,如果母亲还活着,该有多好啊,

他抚摸着母亲的相片,顿觉一阵心酸。

踉跄着,王于成来到当年那个差点成亲的李燕芳家附近。他心里憋着一口气,要不是李姓妇人对母亲说那些话,母亲也不会自杀。

这口恶气促使他往李家走去。可当他从虚掩的院门,看到当年精明的妇人已苍老不已,短短几年仿佛老了数十岁,原本到了嘴边的话又了咽下去。他转身离开了。

事后,王于成打听得知,在他离开家乡后,李燕芳妈妈很快给女儿找好了下家。

对方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只是男方有残疾。李燕芳妈妈便狮子大张口,要了十二万彩礼。

李燕芳嫁过去后,受尽了男方和公婆的欺负。男人还扬言说她就是自家买来的,要打要骂他们说了算。

李燕芳生下女儿后,更是引起婆婆的不满。婆婆背着她把刚出生的女婴送了人。找不到孩子,李燕芳的精神出了问题,整日疯疯癫癫。

听到这些,王于成唏嘘不已。不知道李燕芳妈妈为了彩礼 “卖掉”女儿后,是否后悔?

过完年,一家人又收拾好准备出发。临走前,王于成带着妻子来到母亲的坟前。他在坟头坐了很久很久,小玲默默地陪着他。

他的心思,她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