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20世紀50年末,在社會主義的探索時期,為響應黨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千里迢迢舉家搬遷的他們,由武漢南下柳州,一聲長鳴下,火車徐徐滾動,窗外的景象和站臺上送行的人們漸漸變的模糊,離別的淚水阻擋不了支邊的決心和腳步...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就這樣,第一代五建人來到柳州,廠區正如想象中一樣滿目荒蕪,原五建分公司工會副主席張素芬說:“柳鋼一號高爐開工的時候,是我們用工具一點點把山頭剷平,那時候大家乾的活都一樣 ,不分幹部,不分男女,國家讓我們怎麼幹就怎麼幹”。面對當時惡劣的環境,滯後的技術和設施,特別是在住房和醫療上,當時的他們出現了回武漢的思想波動。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但是,在柳州市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安排醫生給予治療,住房問題也得到解決,大家的幹勁也高漲起來,在較短的時間內建設了原柳鋼招待所,隨著建設工程的增加,五建人在廣西立住了腳跟....一次的選擇,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而這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一個群體,重塑了一片土地的新生

60年過去了,當年恰風華正茂的他們,為支邊無怨無悔的他們,從青年變成了古稀老人,有的則長眠於他們曾經奮鬥過的這塊地方。也許他們的一生中沒有驚天動地之舉,但是他們為五建的發展、繁榮奉獻了自己青春,奉獻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