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保健品直銷30年

打著“直銷”的招牌,從事不法的行為,這是近期被查的保健品公司的通病。繼權健、華林之後,又一保健品直銷公司被曝虛假宣傳。無限極,這家全國最大的直銷公司,其營銷手段的誘導性和欺騙性與權健如出一轍。

一直以來,中國對傳銷行為的打擊並非無法可依,《直銷管理條例》、《禁止傳銷條例》、《廣告法》多年前就已經出臺,各種打擊傳銷的行動也從未間斷,但是中國保健品直銷在受到一定監管的前提下仍然負面不斷。

1987,直銷元年

1987年10月8日衛生部實施了《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我國“藥健字”制度開始施行。彼時,對保健品有“保健藥品”一稱,與審批更為嚴格的藥品相區分。

1987年,杭州保靈有限公司推出了人參蜂皇漿產品,拉開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

同年,日本最聲名狼藉的傳銷公司“日本生命”(JapanLife),漂洋過海來到深圳,成為中國傳銷的“鼻祖”。當時,“日本生命”向中國消費者推銷的是磁性保健床墊。這家公司在日本打著“替代醫療設備,解決身體煩惱”的口號,採用“認購分紅”的方式,騙老人“認購”磁性保健床墊,並承諾“認購”後的床墊通過公司租賃後,每年可獲得6%的收益。另外,會員向親朋好友推銷,拉人頭成下線後,每年還可獲得6%的宣傳費。

起底保健品直銷30年

1994,保健品傳銷風聲水起

從1993年開始,其它直銷公司紛紛進入內地:北京斯汀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深圳世點電腦軟件有限公司,廣州妮蕾德(廣州)有限公司,江蘇雅婷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紐蔓氏之家……據瞭解,當時幾乎中國所有省會城市、沿海城市都有直銷公司的活動。據業內人士估計,當時有營業執照和沒有營業執照的傳銷公司近200家,從事直銷活動的人員不低於100萬人。在當時的直銷企業中,保健食品只是其中一個品類,類似雅芳的化妝品、安利的保潔用品和“日本生命”的保健器材也很受歡迎。

起底保健品直銷30年

1994年,曾經賣過昂立一號的吳思偉和父親吳炳新推出了三株口服液,不僅通過媒體進行廣告轟炸,還通過醫生上街義診來推銷產品。吳氏父子還成立地級子公司、縣級辦事處、鄉鎮級宣傳站、村級宣傳員,一桶油漆油遍村頭村尾,能寫字的地方都寫滿了“三株口服液”的廣告。

經過一年的努力,“三株口服液”的銷售額達到1.25億元,1995年達到了20億元,1996年更是達到80億元。自此,三株集團成為全國保健品行業的龍頭。三株口服液背後是一個龐大的銷售體系:三株集團在全國各大城市註冊了600個子公司,在縣鄉級地區有2000個辦事處,行銷人員總數超過15萬人。

橫空出世的三株口服液,其成功模式被很多保健品公司效仿。同樣在1994年,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主辦保健品博覽會,朱保國包下了整個圓廳以及民族宮主樓外牆立面和樓前所有草坪圍欄的POP廣告宣傳他的太太口服液。

1994年的中國直銷業也亟待轉型——這一年,以“老鼠會”手段傳銷珠寶飾品的紅安聚富東窗事發。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出《關於制止多層次傳銷活動違法行為的通告》(233號文)和《關於查處多層次傳銷活動中違法行為的通知》(240號文)。至此,全國各地非法傳銷的發展速度得到了遏制。而三株的成功,也讓更多直銷公司看到了保健品的無限商機。

1998,傳銷違法

1997年,以興田、爽安康為代表的企業大打口號“傳銷賺錢”洗腦,加之大批非法傳銷公司推行老鼠會制度,以至於非法傳銷太過猖獗。

1998年4月2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規定“一律立即停止傳銷經營活動”。而一年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佈的《傳銷治理辦法》同時失效,直銷企業一夜入冬。

2005,直銷合法化

2005年9月2日,《直銷管理條例》與《禁止傳銷條例》正式對外頒佈,後分別於同年11月1日和12月1日正式實施,直銷行業走出“全面禁止”的階段。

起底保健品直銷30年

2005年的中國保健品市場,經過多次監管改革,反而愈來愈亂了。

以保健食品為例,根據《南方週末》的報道,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正式出臺。“保健食品”在我國第一次有了明確定義:“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同時,一系列的評價程序、檢驗方法、技術規程、規定要求等出臺。

保健食品也開始實行批准文號的身份管理制度,即保健食品企業須為產品申請批准文號,在對外銷售的獲批產品外包裝標註“國食健字”字樣,為天藍色,呈帽形,業界稱“藍帽子”。

在1996年-2003年,保健食品都由衛生部管理。2003年機構改革,國家層面將保健食品的審批職能劃到了食藥監局,其他職能(定標準、配方)還在衛生部。儘管當時國家劃轉完畢,地方上卻遲遲未能改好,有的地方保健食品屬於食藥部門監管,有的則還在衛生部門。

2005年7月,國家食藥監局制定了《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終身制不再存在,再註冊與退出機制使國家對保健食品的管理由被動變為主動。看似保健食品得到了更好的監管,其實不然。因為在漫長的一段時期內,對於食藥部門來說,他們只負責具有藍帽標準的保健食品監管,而其他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或假劣保健食品的,則由工商或質監管理。但工商和質監部門一度也認為,這不屬於自己的監管範圍。

由此看來,2005年的立法看似規範了直銷行業,其實讓有資格(8000萬註冊資金,2000萬保證金)從商務部拿到牌照的直銷企業更加“有恃無恐”。

針對直銷企業經銷商的問題,2018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直銷管理工作的意見》,強調經銷商不能開展直銷業務。權健事件的曝光,顯示了這一《意見》尚未嚴格執行。

保健食品不斷變化的多主體監管,反而使之成了“誰都能管,誰都管不好”的“野孩子”。這也為後來屢禁不止的中國保健品直銷亂象營造的環境。

當前,我國註冊和備案的保健食品已超過1.6萬個,全國保健食品生產許可2365家,產值超過4000億元。希望這一次,有關部門能抓住契機,在打擊傳銷的同時,也能進一步規範拿牌直銷企業和保健品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