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放了7天假,吵了8場架!”

剛上班,辦公室的劉姐就對女兒開啟了吐槽模式。

當我們紛紛問起原因的時候,不外乎

“日夜顛倒過,三餐不按點,

垃圾食品遍地走,衣服依然很單薄”……

劉姐對女兒說了幾句,結果女兒一聽就炸毛,

懟她說“我就喜歡這樣”

“你怎麼比我們班主任管得還多”

劉姐自然要維護權威,便開口責罵,

“戰爭”這麼接連爆發了……

“我也不想這樣啊,早就唸著孩子放假,

但她在家實在不聽話,招人煩啊!”

每次長假,大學生群體的朋友圈總是

一片哀聲哉道,“今天又被老媽嫌棄咯……”

“不出門罵我宅,出了門罵我就知道玩”

“躺著不動就是一頓罵”

“罵得我都懷疑不是親生的了”……

比較流行的一組圖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不少孩子覺得,與其假期被罵得心煩,

還不如干脆別回家算了。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為什麼一放假,家長和孩子就互相不順眼?

“在天邊,想得心慌;在身邊,恨得牙癢”。

其實從彼此想念再到彼此掀起,

這裡面只有一個因素髮生了變化,

那就是——距離。

人說:屋簷之下,瑕疵放大。如此而已。

習慣了宿舍的懶散放縱,

在長輩眼裡這就是過錯,

是喋喋不休的素材,

也是對你良好生活狀態的期待。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退行”,

人常常用情緒管理幼化的方法,進行自我防禦:

一個20歲的大學生,可能因為被忽視

而抱起了童年時的泰迪熊尋求安慰。

一個在職場遊刃有餘的中年媽媽,

也可能因為被拒絕而大發雷霆。

只是,子女返幼可以說是撒嬌,

父母變“熊”卻成了不可理喻。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有句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然而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父母也是凡人,

哪能真正做到萬無一失呢?

當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對你有苛責的時候,

不如想想,他們的責罵背後為了什麼?

衝冠一怒,無非盼你吃好睡好,

學會自律和照顧自己。

為你著想的苦心,總大過一句責罵的仇。

當你在嫌棄父母思維落伍,OUT的時候,

別忘了,你有多久不曾和爸媽好好交流過?

讀書時一門心思在課業上,父母絲毫不敢打擾,

上學時,工作時,你又是拼命想要飛得更高。

他們何嘗不想跟上你的腳步,與你每天聊聊天,

奈何你的步履總是匆匆,他們,卻老了……

“父母的年紀比較大了,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總是困難的……在許多地方,便必須請青少年包涵父母,諒解父母。”

——三毛


當你總是抓著父母某一刻的不是去爭吵,

就已經是傳統意義上的“不孝”了,

有時候,裝傻就是一種孝順。

把父母的怒火十倍奉還,

是缺乏妥協的智慧與勇氣。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能包容父母的不完美。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對於假期吵架這個話題,

在中年人的群裡很是常見。

年輕人在自己的小團體裡面吐槽父母的苛刻時,

他們的父母都在自己的群裡尋求解決良方:

跟孩子早點約定好、調整心態、

注意講話的態度、多帶孩子出去玩……

而孩子們,只要做到稍微忍讓這一點,

好像就足夠了。

回想一下,有多少次你的不耐煩讓父母受傷?

喊你去幫忙家務你不情不願,總說“等一會”……

讓你在淘寶上選一件媽媽衣服,

過不了3分鐘就氣呼呼。

爸媽的勸誡,心裡也許認可,

嘴上卻偏要叛逆一把。

當你怪罪父母“變臉”的時候,

可曾捫心自問,是誰先開始甩的臉色?

不放假的時候惦記著回家,

回了家心思卻不在家。

回家之前想著多陪陪爸媽,

放了假卻忍不住要補補覺。

睜了眼就已經日上三竿,在剩下的半天裡,

要打遊戲,聊微信,見朋友,唱歌吃飯搓麻……

嘴上說的陪爸媽過節度假,

最後變成了換個地方玩手機、換個地方自己待著。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微博上有一位大三學生分享了一個故事,

她回家過端午,媽媽準備要洗碗,

她要幫忙媽媽卻執意搶過讓我歇著。

於是她要回房間,卻被媽媽喊住了,

“囡囡你別走,你就站那,陪我說說話就好。”

“真奇怪,哪怕你啥也不做,在旁邊站著,

我就覺得不管幹什麼都比平時帶勁!”

天倫之樂,莫過於兒女繞膝,

哪怕只是調皮添亂,只要圍在身邊,

就是人間大幸了。

你不在,湊合幾口就算了,

你在家,必定頓頓豐盛佳餚。

只要你能多吃幾口菜,去再遠的菜市場都值得。

你若是在飯桌上說起校園趣事,外出遊玩故事,

父母就像自己與你同行那般歡喜。

父母其實是最容易滿足的“孩子”,

從來不需要什麼旅行、遊樂場。

只要有你陪伴,每天都是節日。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過幾天假期就要結束,

父母的表情變化,也已經有了續篇:


國慶七天假,我和女兒吵了8場架!



父母如此,兒女亦如此,

餓著了,再不會有人黑著臉催你吃飯,

熬夜了,再不會有人拔了電線趕你上床。

父母也會習慣你不在的時候,

對付一頓,再對付一頓,

臉上的笑容都會少很多。

世上最讓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就是,

把一張臭臉甩給最愛的人,

卻不知沒了父母的管教,自由等同於孤獨。

都說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們不能跋涉千里回到家中,卻只是走個過場。

而是要知行合一,把孝心奉行到實處。

子女一天天成熟,父母一天天老去,

生命的交集越來越少,直到某天會被清零。

所以,在這些短暫而難得的交集裡,

多體會父母的無微不至,少些無謂的爭吵吧!

如果你對父母的某些做事方法表示不理解,

那就不要理解了,多一點耐心就好!

一個人如果總帶著優越感和抗拒感對待父母,

也會失去與世界平視的氣度。

有話好好說,聲音放低點,

趁著還有時間,陪爸媽聊聊天,走一走,

也允許他們發表些你也許不那麼喜歡的想法。

別讓你的風塵僕僕,變成了回望時的內疚遺憾。

羊羊邦與你一同守候,那顆燦爛的孝心。

用心陪伴,才是真正的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