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导读:最近,根据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火爆春节大荧幕。其实,在中医理论体系里,处处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的思考,这些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就能管窥一二。

对宇宙的不同认识与《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

从文献中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结构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种认识。

盖天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这一学说在先秦时期有所发展,西汉时期趋于明确,故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及“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

《内经》借用了盖天说这一宇宙模型构建自己的相关医学理论,认为“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灵枢·邪客》),体现医学理论中的“天人相应”观念。并且应用这一宇宙模型阐述人类的寿夭与地域关系,解释人类的健康状况以及寿命的长短与这一宇宙结构之下的地域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这一学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是朴素的地动说之先河。

这一宇宙结构模型的思维充分体现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夫变化之为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可见,《内经》在其构建相关理论时受到了这一有关宇宙结构模型思维的深刻影响。

宣夜说认为,所谓“天”,并没有固体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一宇宙结构模型的思维方法体现了西汉及其此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东汉郗萌记载其先师所传宣夜说的相关知识,应当是对西汉及其此前人们研究宇宙时所得出的结论,同样也受到《内经》理论建构时的关注,

如“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以及“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认识,应当说是接受了宣夜说宇宙建构模型的思维影响,并用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十八宿知识在《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二十八宿是古人在天文学方面的重大发展。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舍,指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

《内经》在构建相关医学理论时运用了有关二十八宿的知识,如运用了“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解释人体营气卫气昼夜循行规律(《灵枢·卫气行》)。

再如运用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阐述五气经天化五运的理论(《素问·五运行大论》)。在《灵枢经》中引用二十八宿之名,已经达到近乎完备的阶段,与这一时期相关文献的记载皆同。


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五星运行知识在《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五星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东方岁星(木星),南方荧惑(火星),中央镇星(一作填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五星之名所见甚早,在《尚书》《左传》等都记载详备,且又与五行相合,与五季(春、夏、季夏、秋、冬)相配。《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均有比较系统的五行系列内容,并将五方、五行、五帝、五佐、五执、五神、五兽、五音、五日与之组合。


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五方系列组合中即含五星在内。《素问·气交变大论》关于五运太过不及之论述,亦皆及于五星。又该篇在论岁候之太过不及上应五星时,曾言及五星运行之逆顺、留守等情况。

“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日月行度知识在《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日月运行,亦名日躔月离。古人早已注意到日月的运行,并将其运行的周期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关于太阳运行1度,月球运行13又7/19度的认识,《淮南子·天文训》已有记载,认为“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与其一致

正月建寅知识在《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正月建寅与历法相关。所谓“建”者,亦即月建,指历法中运用十二地支分别标记一年十二个月的方法。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与十二月相配,用以纪月。把每年的岁首正月定位在斗纲(即北斗七星的1、5、7星)所指的十二辰中寅的时位。

在《素问·脉解》中就有“正月太阳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太阴者,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等。《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个月全部用十二辰标记,即寅者正月,卯者二月,辰者三月,巳者四月,午者五月,未者六月,申者七月,酉者八月,戌者九月,亥者十月,子者十一月,丑者十二月。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知识在《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是古代历法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关于二十四气之名,在《素问》《灵枢》中已言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主要节气。关于七十二候之事,虽然没有提及具体名称,但《素问》中已有“五日为一候”之说,按一年计之,说明七十二候之数已经确立。


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可见,《内经》的成书不是偶然事件,是我国先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人类是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类物种之一,所以研究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寻求如何矫正身体健康问题出现的偏差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时,就必须遵循对人类影响极大的天时气候的变化规律。

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我们之所以将《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药学称之为“中国人的健康医学”,是因为《内经》的立题主旨就是如何使民众保持身心健康,使人体与生存环境和谐,在这一健康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了“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充分体现其创建的医学知识是以人类身心健康为前提,研究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内容都是从属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学科主旨。这也就是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中华民族健康医学的道理之所在。

目前研读《内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文字学方法:也可以称之为“说文解字法”,如笔者主编的《内经词典》、郭霭春的《黄帝内经辞典》。

2. 语言学方法:研究《内经》的语言修辞特点,如钱超尘的《内经语言研究》。

3. 哲学方法: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

4. 溯本求源方法:如刘明武先生的《换个方法读〈内经〉》和《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

5. 现代多学科方法:如雷顺群的《〈内经〉多学科研究》,该书多学科全方位研究《内经》,运用了医学心理学、信息理论、控制论原理、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泛系分析、天文历法、数学与术数,以及气象学、物候学、时间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

6. 方法论和思维科学方法:如邢玉瑞的《黄帝内经理论与方论》。

7. 专题方法:如笔者的《内经的思考》。

8. 校、注、译、析、用综合方法:如笔者主编的《黄帝内经通

解》。

9. 集大成式的方法:综合古今中外研究《内经》成果予以集大成式的方法读《内经》,如王洪图总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10. 生命科学的方法: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读《内经》是目前的主流,因为《内经》毕竟是一部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体的医学典籍。这是读《内经》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方法。此法又有两个方向。

①义理解读法:从义理的角度解读《内经》,解读其中的医学理论,如烟建华的《内经学术研究基础》等。

②临床实践解读法:从临床的角度解读《内经》,读出其中指导实践的价值,这是《内经》的主旨和价值取向。如王洪图的《黄帝内经医术临证切要》,王庆其的《内经临证发微》《内经临床医学》、熊继柏的《从经典到临床——〈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等。

凡此种种,无疑都对如何读《内经》提供了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效思路。

但是,百脉一宗,《内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纳入到生命科学范畴,如论怎样读它,都不应当脱离医学主旨,否则就失去了研读的意义。

诸种读《内经》的方法,都是服务于生命科学的方法,都是为了准确把握其中的医学知识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这才是读《内经》的必然指归。

张登本老师在研究《内经》《难经》方面颇有造诣,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全国10余家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不少观点为后来出版的教材所采用。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帝内经》二十论

给大家推荐《黄帝内经》二十论


地球去流浪了,中医不“流浪”!!!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对《黄帝内经》成编之前的先秦诸子文化、《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以及西汉文化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探究它们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之后对“《黄帝内经》讲了些什么”,梳理相关内容。最后探讨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和意义。

END

本文作者:张登本,文章分别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刊载文章《天文、历法知识与和著作《黄帝内经》二十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