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頭版:“塞罕壩”裡看變化

河南日报头版:“塞罕坝”里看变化

河南日报头版:“塞罕坝”里看变化
河南日报头版:“塞罕坝”里看变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1月9日,本報在一版推出長篇通訊《河南有個“塞罕壩”》,報道了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民權林場三代林場人植樹造林、久久為功的感人事蹟。時隔10個月,本報記者再次走進民權林場申甘林帶,深入探訪弘揚塞罕壩精神、走綠色發展道路給這片土地帶來的點滴變化,敬請關注。

本報訊(記者王平劉洋張向陽)11月14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動員大會召開後第二天,記者走進了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民權林場。

冬日的樹林靜謐美好,偶爾有鳥聲迴盪上空。林場黨委副書記吳思巍說:“王國生書記提出的五年增綠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讓綠滿中原成為出彩河南的靚麗底色,給我們林業人吃下了定心丸,打下了安心樁。”

時隔10個月,我們再次走在被稱為“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的申甘林帶裡。林場辦公室主任高振標一直看著手機,帶著記者左轉右拐。手機上,一片鬱鬱蔥蔥的林海衛星地圖鋪滿整個屏幕,整整齊齊的黃色方格和密密麻麻的定位“大頭針”之間,一個藍色小點不斷閃動。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有了這個軟件,啥時候都不會迷路。”高振標說,“定位只是這款軟件的基礎功能,我們主要是用它迅速獲得樹種類型、栽種時間等森林資源信息,還可以在地圖上直接算出林地面積,這就是我們民權林場68年的大數據庫。”

這個名為“民權林場林地資源管理數字化系統”的軟件,就是外號“高科技”的高振標帶著幾個年輕人研發的。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人全部是林學專業出身,沒有一個學計算機的。

“那你們怎麼能搞成?”

高振標扶了扶眼鏡說:“我們林場有個順口溜:啥活都得幹、啥活都能幹、啥活都能幹好。我這沒啥稀奇的。”

看來,在三代人持續接力,硬是把“風吹黃土遮天蔽日,鹽鹼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建成“林海滔滔百萬兵”的民權林場裡,奇蹟的確不少。

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啥活都能幹好”的林場人越來越多。今年春天,林場人為了給樹搶澆“定根水”,沒白天沒黑夜地幹;夏天三伏,為了不讓樹旱死,大中午都不休息,有的人晚上乾脆就睡到林子裡。後來還是領導班子下了死命令,中午吃完飯,必須休息一個小時,晚上10點以後停止作業,誰不休息處理誰,大家才願意喘口氣。“從中央到省裡對我們林業如此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林場人心裡紮了根,大家幹活的精神頭特別足!”林場副場長翟魯民說。

52歲的老黨員靳濟民感觸最深。“就是因為黨的政策好!”靳濟民說自己原來是“三不像”:不像農民、不像工人、不像林場人。今年國有林場改革後,林場變成財政全供單位,他成了正牌國家工勤人員,沒有了後顧之憂,全部心思都用在造林護林上了,收入也比以前高得多。“過去找門路調出林場的老夥計現在都後悔了,都想回來。”

“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老林場人的精神在“林三代”身上進一步發揚光大。

“80後”黨員翟文傑領著記者走進林場場部三樓那間小會議室,他指著牆上“牢記使命、對黨忠誠、艱苦創業、接續奮鬥、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甘於奉獻、忘我工作”的民權林場精神標語說,林場領導班子經常在這裡組織主題黨日活動,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溫莊嚴的入黨誓詞,還請康心玉、翟際法、佟超然、潘敬修等為林場奉獻了一輩子的耄耋老人對年輕人言傳身教。

“林場9個黨支部的149名黨員已經成了這裡的主心骨。精神上剛強如鐵的他們,像磁石一樣把職工們緊緊團結在一起,以林場為家,接續奮鬥築牢這座黃河故道上的‘綠色長城’。”在林場工作了23年的李傳啟說。

當天下午,林場領導班子參加了商丘市和民權縣的植樹活動後,就集中在一起研究明年的發展任務。吳思巍說,林場除了每年栽種2000畝林子外,正在按照“三增四轉五統”的要求,實施種質基因庫的“千樹園”項目,調整樹種結構,建設高規格的平原森林,發揮森林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功能,真正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

傍晚,林場周圍升起裊裊炊煙。走出場部大門,驀然回首,圍牆上是一張巨大的河南日報版面噴繪,標題醒目——《河南有個“塞罕壩”》。

主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商丘記者站

一點資訊號:河南日報商丘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