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一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作戰先機,導致潘陽湖之戰失敗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弱點,比如懦弱,比如狂妄,比如單純等等。這些性格弱點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力,甚至影響事物發展的進程。

陳友諒的一個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了對朱元璋作戰的先機,最終導致潘陽湖之戰的失敗。

上篇文章平原君說道朱元璋在龍灣打跑了陳友諒,陳友諒不想報仇嗎?當然想,他做夢都想幹掉朱元璋。但他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一直在等,等一個絕佳的機會。

陳友諒,漁民之子,但文化水平很高。雖然年少時家貧,但努力讀書,當過元朝的公務員(縣衙裡寫文書的工作)。而且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他可以說得上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前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競爭對手。

陳友諒一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作戰先機,導致潘陽湖之戰失敗

陳友諒開始挖坑,挖一個大坑,給朱元璋挖的坑。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諒得到一個壞消息,部下胡廷瑞投降了朱元璋,連帶洪都城獻給了新主子。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古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戰略意義極高。出乎意料,陳友諒沒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帶兵解救安豐之圍,陳友諒依舊沒反應。

這是陳友諒在故意示弱,他在等著朱元璋自己往坑裡跳。

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中計了。他覺得陳友諒不是反應遲鈍了,就是沒有見識,要不就是在龍灣被自己打怕了。總之,朱元璋不顧徐達、劉伯溫等人的強烈反對,去攻打張士誠的廬州。

這次陳友諒動了,率領60萬大軍直撲洪都。你朱元璋已跳進坑裡,待我給你添把土。

很奇怪,這次陳友諒為何不直接進攻南京,使朱元璋腹背受敵,而跑去打個小小的洪都。如果說是為了洪都的戰略意義,這似乎也能解釋得通。但好像忽略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陳友諒的性格弱點。

他是一個心黑手辣的人,從出道以來一直活在背叛當中。背叛了自己的上司倪文俊、背叛了自己的領導徐壽輝、背叛了自己的同事趙普勝。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種人最忌諱的就是被別人背叛。

洪都不是我的人獻給你朱元璋的嗎?我要把它奪回來,教訓那些背叛我的人,讓所有人知道,對我要絕對忠誠。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陳友諒一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作戰先機,導致潘陽湖之戰失敗

此時,洪都的守將是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一來到洪都就流連於煙花場所,每天都喝的醉熏熏,一副紈絝子弟的形象。

這個消息傳到陳友諒耳朵裡,他樂了。60萬大軍攻打一個洪都本就綽綽有餘,再加上這麼一個守將,拿下洪都,易如反掌。

可是,他錯了。

朱文正之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迷惑陳友諒,等到陳友諒攻打洪都前,朱文正展示出他天才將領的一面。不僅將城防佈置得井井有條,根據手下各個將領的特點做出最合適的調度。而且在攻城之際,身先士卒,自己也負了傷。

朱文正堅持了85天,硬是沒有讓陳友諒踏足洪都城半步。朱文正在這場戰役中展現出的局勢才華,不禁讓陳友諒朱元璋能有如此厲害的部下而心生妒忌。

陳友諒一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作戰先機,導致潘陽湖之戰失敗

陳友諒撤走了,他不得不走,因為朱元璋回來了,還帶來了20萬大軍。一個60萬大軍,一個20萬大軍,他們在潘陽湖進行了一場異常慘烈的大決戰。至於戰鬥的結果,對歷史略有了解的人們都知道是陳友諒輸了,徹徹底底地輸了,還輸掉了自己的性命。

有時我在想,如果當時陳友諒直接進攻南京城或者除洪都外的其他戰略要地,那麼是不是就不會有大明王朝。

歷史,沒有如果。

陳友諒一性格弱點使他失去作戰先機,導致潘陽湖之戰失敗

文章最後,我忍不住想要評價一下陳友諒。上學時,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對陳友諒這個角色恨之入骨。此人武功不高,卻陰險狡詐、心懷叵測、搬弄是非,害死莫谷生。長大後看了真正的史書,才明白其實陳友諒也是一方豪傑。

陳友諒迷信暴力,崇尚武力,不講信義。在他的心裡沒有"仁義道德"、"四書五經",有的只是"斬草除根"、"無毒不丈夫",他誅倪文俊(他的上司),殺徐壽輝(他的上司),做人不擇手段。這就是他的做人信條,是他於亂世的生存法則。但他知人善用,善於政事,精通軍事。敢作敢當,不屈不撓地反抗外族統治直至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