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如果要給孩子講科學家被好奇心驅動,探索未知的故事,你會想起誰?是被蘋果砸中的牛頓,還是嘗試了1500多次才發現合適用於燈絲材料的愛迪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的周忠和先生在回憶自己的科學啟蒙時,說到一個對自己影響深遠的情景: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1970年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上天的情景,雖然那時我才5歲,但廣播裡傳出的《東方紅》樂曲以及周圍人群的驚訝表情,留給了我人生第一個永恆的記憶,或許還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第一顆探索未知的種子。

上面這段文字,來自周忠和先生在《科普時報》上發表的一篇名為《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種子》的文章,他希望重視孩子的科學啟蒙,從小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種子。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的王倩,拿到她與幾位作者和樂樂趣童書共同創作的《嫦娥探月立體書》,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用心”。

我之前結識不少航天人,無論是院士,項目負責人,還是普通的管理工作者,他們都給我留下了“奉獻”和“質樸”的美好印象。中國的航天事業數十年來為國人帶來了無數的驕傲時刻和震撼心靈的畫面。在這些光鮮的背後,大家常常容易忽略的是,一項項科研技術的艱苦攻關,以及近乎苛刻的嚴謹與一絲不苟。誠然,國家對航天事業的支持是巨大的,然而公眾常常並不瞭解的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條件與待遇,與目前被許多高校趨之若鶩的“帶帽”人才們相比,事實上要寒酸許多。可是,他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陣地。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翻看《嫦娥探月立體書》,會時時讓我聯繫起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我不知道該如何去總結,但我知道這其中一定包含了科學精神與奉獻精神。這本面向兒童的科普作品,可以說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愛心。科學探索與科學普及本來就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詞彙。前不久,航天英雄楊利偉還欣然擔任了“科普中國”的形象大使。中國的航天事業還需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1970年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上天的情景,雖然那時我才5歲,但廣播裡傳出的《東方紅》樂曲以及周圍人群的驚訝表情,留給了我人生第一個永恆的記憶,或許還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第一顆探索未知的種子。

2019年1月15日,在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在萬眾矚目中發芽。這株播撒在月面上、承載生命的希望之種,引起了國人對於中國的“嫦娥探月”工程更多的關注,其中不乏對星空充滿幻想的孩子們。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仰望星空的孩子們,往往懷揣著旺盛的探索慾望。他們不滿足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而是期盼著真正地踏上月球,探究宇宙奧秘。然而,航天知識涉及物理、化學、天文學等多個學科交叉的內容,沒有專業背景的大人們都很難吃透,將其介紹給好奇的、渴求知識的小朋友們,則是更大的挑戰。

4位作者和樂樂趣童書合作,接受了這個挑戰。打開他們聯合創作的《嫦娥探月立體書》,遼闊的星空瞬間躍入眼簾,神秘的月球觸手可及。宇宙起源、嫦娥探月工程,甚至於中國未來航天計劃,這些晦澀的知識點都被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立體書”這種新穎的形式,打破了平面思維的限制,讓讀者參與到解碼的過程中,與文本形成有效互動,從而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使得探索知識的驚喜與樂趣無處不在。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預言,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不僅僅是收集月球岩石,而是建立月球基地,拓展另一片生存的樂土。在本書中,這些曾經的科學幻想不再遙遠,而是有了現實的歸宿,孩子們已經可以跟隨“嫦娥工程”的腳步,從“無人月球探測”的實現,到“載人登月”的規劃,最終找到 “建立月球基地”的途徑。雖然探月曆程充滿挫折與艱辛,但是小朋友也能在本書中充分感受到科學探索的快樂。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2018年,《嫦娥探月立體書》受到讀者們的肯定,入選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吸引少兒的科普讀物,成年人在與小朋友共同閱讀此書時,也許能喚醒他們曾經的好奇心,激發對宇宙的無窮想象,從而獲得靈感,滋生新的智慧。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這本書也激發了我另外一個感想:中國的航天人已經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這背後是國家科學與技術整體實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然而,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 在航天探索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還鮮見中國人自己的標誌性成果。科學研究本身確是沒有國界的,中國行星科學如何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提出世界影響的發現和假說? 中國的基礎研究任重而道遠。《嫦娥探月立體書》或許又為我們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中國航天基金會/審訂 王倩 寧遠明 馬莉 李雷雷/文 王曉旭/圖

從宇宙起源,到嫦娥探月,再到中國未來航天計劃,《嫦娥探月立體書》深度介紹了宇宙太空的知識,還介紹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精彩故事及有意義的歷史事件。書中設有70餘組互動機關,翻翻頁、小冊子、大立體等多種互動機關,讓小朋友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瞭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曲折與精彩,在玩樂中學習宇宙知識。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嫦娥探月立體書》被中國科技部評為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向全社會推薦閱讀。

樂樂趣原創《嫦娥探月立體書》榮獲2018中國出版30本好書。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啟蒙: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知的種子

一直以來,月球、太空都是孩子好奇和熱愛的,《嫦娥探月立體書》可以給家裡的航天迷一個仰望星空,探索星空的引導,打開書,帶孩子一起漫步月球,輕鬆愉快的閱讀,探索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