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列夫 托爾斯泰》導學創意

《列夫·托爾斯泰》導學創意

【課標?教材?學情】

並非所有優秀的文章都天然適合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閱讀。就如《列夫·托爾斯泰》,這篇位於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美文就可能會讓教師感覺棘手。

據課前調查,學生對這篇文章是既愛又恨。愛的是它文采斐然,意蘊深刻,極大地滿足了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初二年級學生對於華美語言和深邃思想的審美追逐。恨的是它篇幅冗長,背景迷糊,主題隱諱,表達重複,寫作風格和初中生熟悉的常規寫人記敘文大相徑庭。和本單元的其他幾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再塑生命》比較起來,其文學創作手段顯然在初二年級學生的欣賞視野之外,其需要的文學鑑賞的層次也高於初二年級學生。事實上,就是教師在閱讀的時候也會感覺艱澀之處眾多。所以,如果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開發不得當,就可能導致學生的閱讀重點失衡,閱讀思路混亂,眉毛鬍子一把抓,後果是不僅文章的優點得不到凸現,反而會因其“弱點”削弱了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疑點】

因為對文本重點、難點、疑點的重新認識,筆者嘗試著突破傳統,自闢蹊徑“讀”託翁。後面展示的這個教學創意包含了以下兩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人物描寫技巧不是該教學創意的顯性學習重點。這個教學創意定位在以該文為橋樑,讓學生了解托爾斯泰,初步感受偉大作家的心靈律動,對托爾斯泰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進而去主動閱讀托爾斯泰。這樣定位的理由在於文本的特殊性。《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物塑造缺乏學生熟悉的人物描寫底座——具體生動的事件。初二年級的學生要掌握這種人物塑造的方式還有一定難度。同時,這篇文章雖然辭彩華麗,從相對獨立的句子來看可圈可點之處甚多,但從全篇來審視表達稍顯拖沓累贅,並非學生學習語言的典範文本。所以,與其讓學生陷於修辭的汪洋大海成為瑣屑語言的奴隸,不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驗語言精華進而感受人物神采。

第二,從教學方法的選擇來看,這個創意摒棄了傳統的講解方法,而以朗讀為主要學習方式。這樣做的理由在於文本故事性不強,教師最可以挖掘和憑藉的優勢是文本語言的散文化韻律化。另外,《列夫·托爾斯泰》中費解的難句較多,這需要背景資料的補充。所以,與其靠教師辛勤講解,還不如通過動人的故事的誦讀來化解難點。為了讓朗誦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提煉整合也是該教學設計的創意點。

【自主學習過程】

一. 初識托爾斯泰

1、 情境朗讀:巧妙化用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關鍵詞句設計導語,創設拜訪托爾斯泰的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文本。

(1)教師引導:同學們,列夫·托爾斯泰是當時俄羅斯文學和思想的最高峰。與託翁會面是多少俄羅斯文化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請轉變角色,我們現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羅斯文學青年,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粉絲”。我們坐火車經過了漫長艱苦的旅程來到了托爾斯泰的家中。在客廳裡我正襟危坐等待托爾斯泰的接見。對托爾斯泰,我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我們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親眼見到我們的偶像之前,我們對這位文壇泰斗的形象早已經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了誠惶誠恐的地步。可是,當托爾斯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現實和期望卻有天壤之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投影配合展示第五自然段中相對應的關鍵詞句,比如“正襟危坐、尊貴、軒昂、偉岸、天才、頷首低眉、誠惶誠恐”等,以及當時拜訪者的心理活動。】

學生活動:教師邊敘述邊和學生討論這些詞語的內涵,並用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等方式體驗拜訪者的震驚失望的情緒。

2.回溯前文,通過朗讀來感受託爾斯泰的“醜”。

(1)要求學生迅速跳讀課文1-5自然段,探究托爾斯泰讓拜訪者震驚的原因。鼓勵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句段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和簡筆畫來傳達出拜訪者對托爾斯泰的失望。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討論一些關鍵詞語的表達效果,比如: “胡亂劈成”的“劈”寫出了額頭皮膚皺紋深和亂……托爾斯泰的毛髮之醜、五官之醜、臉色之醜、氣質之醜讓拜訪者失望。

3.朗讀托爾斯泰對自己的評價

【投影展示:像我這麼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

教師指導學生用自嘲、憤怒等各種語氣來朗讀。

二.走近托爾斯泰

1.教師引導過渡:就連托爾斯泰本人都這樣毫不留情地評價自己,拜訪者感到震驚尷尬就不難理解了。但是,拜訪者的情緒在突然之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是為什麼呢?

2.利用豐富多彩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託爾斯泰眼神的深刻銳利。

(1)速讀第六、七、第八自然段,尋找提取出表達托爾斯泰眼神銳利的比喻句組合成小詩,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動情朗讀,體會其精神神韻。

眼睛

這道目光像黑豹那樣

這道目光像鋥亮的鋼刀那樣

這道目光像槍彈穿透偽裝的甲冑那樣

這道目光像金剛刀切開玻璃一樣

這對眼睛是手術刀

這對眼睛是X光

這對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這對眼睛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衝下來——

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

把所有的淺薄的信條撕爛

(2)指導學生動情朗讀補充材料,教師稍做點撥,幫助學生理解托爾斯泰的深刻。

朗讀材料一: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衝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裡都應有盡有。”

——斯特拉霍夫對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的評論

朗讀材料二:

這裡全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卡列尼娜臥軌時對上流社會的詛咒實際是托爾斯泰內心深處對俄羅斯上層社會的吶喊

這裡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瀆神行徑,所有這些用基督名義幹出來的事情正是對基督本人的嘲弄。

——《復活》中托爾斯泰評價俄國官辦教會里那些頭罩偽善面紗、渾身散發虛偽詐騙味道的吸血鬼

(3)再讀《眼睛》一詩小結,體會托爾斯泰的深刻。

3、 用豐富多彩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託爾斯泰眼神的豐富。

(1)要求學生跳讀第七自然段,尋找出表達托爾斯泰精神愉悅的短語。老師把這些短語組合成小詩,供學生朗讀體會。

柔和的目光

和藹的笑容

粲然的笑意

神奇的星光

漣漣的熱淚

盎然的興趣

(2)指導學生動情朗讀補充材料,教師稍做點撥,幫助學生理解托爾斯泰的深刻。

朗讀故事一:托爾斯泰眼睛裡的微笑

秘書費·布爾加科夫第一次到託翁家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故事。(略)

教師結合課文第五自然段中對托爾斯泰接見崇拜者的描寫來應證。

【投影展示文字:進來的人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鬆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引導學生抓住“輕快”、“抖個不停”、“小跑”、“友好地微笑”、“輕鬆愉快”、“歡迎”、“主動”等詞語來感受託爾斯泰對人的熱情真誠和充滿活力。

朗讀故事二:托爾斯泰眼睛裡的兩次淚水

托爾斯泰聽《老伍士》和《如歌的行板》時候老淚縱橫的故事。(略)

3.小結:整合第八自然段的部分精彩文字,指導學生朗讀小結

這就是托爾斯泰的眼睛——

這是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

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它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

然後發射出準確無誤的頻波

它不會放過微不足道的細節

它全面揭示出廣袤無垠的宇宙

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

它把探照燈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

它忘我地注視上帝

它摧毀著一切的虛無

它把虛假的偽裝扯掉

它把淺薄的信條撕爛

它甚至鋒刃無情

直戳要害

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窩

三.探究托爾斯泰

1.學生質疑文本中的難句並投影展示(略)

2.指導學生朗讀補充材料,教師結合背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了解感悟託翁矛盾的一生。

朗讀材料一:他的同時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見教學參考書)

朗讀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時候》《世界最美的墳墓》節選

朗讀材料三:托爾斯泰的名言

(1)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4)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5)凡是使人類團結的東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類分離的東西都是惡的醜的

3.學生活動:聽了這些材料,發表感想,談對文本中的難句的理解。教師稍做點撥

四.告別托爾斯泰

1.經歷了這次拜訪托爾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靈之旅,回顧當初拜見托爾斯泰的“正襟危坐、誠惶誠恐、頷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爾斯泰的墓前,請你為這位偉大的人物寫幾句墓誌銘。

4.教師總結並且推介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

【反思與強化】

《列夫·托爾斯泰》可開發的教學內容其實很多,其教學切入點也豐富多彩,比如對整個單元的五篇課文的寫人手法進行對比,重點學習肖像描寫的手法、比喻句的不同展現形式、先抑後揚的寫法等等。比較起來,上面呈現的是一種較為另類的思路。但是,不管如何做,感受託爾斯泰的形象,感悟托爾斯泰的心靈世界都應該是教學的第一重點。這也應該是一個基本出發點。不管其他的輔助目標如何定,但是如果偏離了這個基點,那麼其它傾向於工具化的教學目標的實現都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在教學中,學生也還是提出了一些問題,非常中肯,也有一定價值,老師們也需要注意:文章中某些詞語比如“崎嶇”“麻木不仁”是否可以有更好的翻譯方法。有些文筆確實非常冗贅,比如第三自然段。還有學生提出:難道田野村夫的面孔就不美嗎?這些問題教師都可以在恰當的時間結合背景和學生討論,以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該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