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藏明清“富人區”,房子蓋得像宮殿,門頭懸掛鑲金檀木匾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有數千年曆史,在數代人的記憶中,縣城內最繁華的街區是“四街”,也就是從縣城中心的鐘鼓樓向東西南北放射出的四道街。後來隨著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相繼出現“四關”,後來還出現了“南關外”。一位當地朋友介紹說:“浚縣最熱鬧的地方除了四街,還有南山街,整個道街都是明清時期的老建築。”“南山街”真的繁華麼?所以帶著疑問到當地探訪。

按照當地群眾的指引,從南山街北端進入這條街區。但是,剛開始覺得那位朋友的話可能有點誇大。因為,觀看這條街區兩邊的建築,總覺的不是太對勁。很多建築都是現代建築物,並沒有見到明清建築的風格。當沿著青石鋪成的街道繼續南行,就開始陸續看到一些有年代感的民居。圖為浚縣南山街。

繼續向南行走,街道兩邊的老建築逐漸增多,除了少數翻蓋的新房夾雜其中,其餘全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物。一位經過的當地群眾看到有人用相機對著老建築物拍攝,所以主動走上前說:“這幾年來拍照的人可不少,上次還遇到一個從南京來的人,在這裡拍了很多照片。”其實這位當地群眾說的一點也不錯,這些老建築好似身具魔力,不管誰見了都會不由自主拍幾張照片保存下來。


浚縣南山街的古建築雖說大多保持明清風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圖中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朝民居門樓,屬於青石高門臺退堂式建築。大紅的春聯寫著:“財源廣進偉業家,福星高照吉祥門。”橫批是:“財源廣進”。作為百姓,誰不希望家裡的經濟條件日新月異呢?這很合乎情理。

圖中這棟建築顯得十分特別。觀看木門兩邊的青磚牆體,才確定這是一個正門。門上貼著一副手寫的對聯。相比現在普天蓋得的印刷春聯,這幅手寫對聯顯得十分特別。這副對聯上寫著:“笛弄梅花曲,鶯啼楊柳風。”橫批是:“神州永春。”看了這副對聯,會覺得院落的主人很有品味,特別是橫批中的“永”字,用的很好。從門前的青石臺階也可以看出,這座院落同樣屬於早期建築。

圖為一座保存完好的門樓。大紅燈籠和對聯映襯黑灰木門,看著很舒服。木門是敞開的,透過門洞可以看到裡面的部分景色。一株石榴樹、紅磚壘砌的山牆貼著方對子,上面寫著:“招財進寶。”在來浚縣南山街之前,朋友說過:“南山街有很多明清建築,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當看到裡面的紅磚山牆,隨之放棄了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就在觀望這座門樓時,幾個趕集的年輕人一閃而過。聽到其中一人說:“快點走,人家拍照片,別擋住人家。”聽到這句話,頓時感到浚縣人的禮貌。一位經過的大媽說:“以前這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坍塌了不少。後來就保護起來了。”細看這些老建築會發現,不論是主房還是陪房,一般出地面三層壘石,採用“裡生外熟”牆體砌築法,顯得古樸、莊重、典雅。這也許就是被保護的原因吧。

圖為一座後期修繕的門樓,採用的方法是以舊修舊,沒有徹底改變原貌。一個當地老伯說:“南山街的老建築,都是明清時代的富人蓋起的四合院。他們蓋房子時,都很講究。以前每個門樓都懸掛匾額,我們叫它“鬥板”。“鬥板”多數為石雕,講究的人家用檀木,有的還是鑲金的,題字都是名人書寫的。後來很多鬥板不知所蹤,人們猜測,可能是當年侵略浚縣的日軍偷走的。”

“南山街就是明清時期浚縣的富人區。”一個經過的大叔說。他介紹,以前浚縣城的西邊是大運河,漕運發達,商賈雲集。浚縣浮邱山山靈水秀,因此很多富商爭相選擇在浮邱山北麓圈地蓋屋。隨著富人越聚越多,建造的房子也越來越上檔次。這裡成了明清時期最有名的“富人區”。南山街還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比如劉達、成克鞏、盧逢瑞等。


翻閱史志,明清時期的南山街確實居住著李、高、趙、劉、糧、錢、譚、王、耿等富商大戶。康熙年間,劉氏家族還出過兵部侍郎。南山街還有一條小巷叫“布袋街”,這條街的住戶也是非貴即富,因為很多人相信“布袋街”聚氣聚財的傳說。一位路過的大哥說:“別看南山街才七百多米,但這條街住的人可都是達官顯貴和富商大戶,每座房子蓋得像宮殿一樣。一般人家根本沒有資格住在這條街。”

細讀歷史發現,浚縣是河南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水陸交通發達的明清時期,商賈雲集浚縣,顯得合情合理。有堅不可摧的浚縣城牆做保護,把家建在鍾靈水秀的浮邱山,這是多麼愜意的生活。結束時,一位當地大媽自豪的說:“我們浚縣是風水寶地,全國也找不到第二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