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事物可能有很多的“面”,除了对立面,还有侧面、上下面等,所以当看到其中一面时,不要以为事物就是那个样子。单方面地思考,只观其表,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客观的,还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多角度看问题,而且又能把各个面组合起来,全面分析事物整体的形象,你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

有个老师问学生:“树上有10只鸟,有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剩下几只?”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可是学生的回答让老师很是汗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猎人射出的子弹是单粒子弹还是散弹?”老师说:“是单粒子弹。”“这是无声手枪还是有声手枪?”老师说:“是一般的手枪。”学生又问:“枪声有多大?”“80到100分贝”“有没有鸟是聋子,听不见?”“没有”“你确定这只鸟被打死了吗?”“确定”“鸟有没有被关在笼子里面或挂到树上?”“没有”“有没有鸟怀孕?”“没有”“旁边还有没有别的树,别的树上还有没有鸟?”“没有”“有没有饿得飞不动的鸟?”“没有”“你确定树上只有10只鸟?”“确定”“这10只鸟有没有刚孵出来,尚在鸟窝中嗷嗷待哺,还没有懂得飞翔的小鸟?树上有鸟窝吗?”“没有”这时,老师脑门上的汗已经流下来了,下课铃响起,学生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鸟?”“没有”“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鸟?”“不会”这时老师已经在擦汗。“那么,鸟都能自由活动吗?”“是的”“它们受到惊吓起飞时会不会惊慌失措而互相撞上?”“不会”学生最后说:“如果你回答的问题没有骗人的话,打死的一只鸟挂在树上,树上还有一只鸟。如果打死的一只鸟掉下来的话,树上就没有鸟……”这位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位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在地上了。

看完上面的事例后,感觉好笑之余,你是否想过:你在面对问题时,从内心产生某种想法的时候,一直到形成最终的答案,考虑了多少因素?答案是一对一的吗?常规的思考方向使我们地答案具体而固定,然而,若是不顺着问题简单思索,于相反的方向多寻求几个已知条件,事情的走向可能就不同了。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说:“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是不同的。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头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看问题也一样。有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些问题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因素发生变化,只要有一个条件发生变化,答案就会发生变化。

多年以来,僵化的一问一答式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于按常规方向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勇敢迈出反向思考的脚步。多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在现实中,我们要么无意识,要么思想局限,就是找不到思考的突破口。因此唯有多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确定正确的行为规则。

多角度考虑问题并没有多高深,有时只需一个灵感,我们就会发现高深莫测的东西原本是那样简单。你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大人们只想着怎么去称象,而曹冲却不从需要秤的角度思考,想到了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的方法。现在,锻炼一下你的思维能力,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石头太沉,搬来搬去怪麻烦的,是不是直接喊来一些人站在船上?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是不是都可以?先逆向思索,然后进行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再出道题考考你:一只装了半瓶水且用软木塞塞住的瓶子,在不拔出塞子,不敲碎瓶子,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怎样喝到水?这似乎像个脑筋急转弯,但事实上正锻炼了你的逆思维能力。千万别顺着拔塞子的思路往下想,否则你会越来越头疼。给你个提示:能否将塞子按入瓶子内?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困难呢?因为你受常规思维的支配,不善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铅笔和橡皮擦本来是分开的,但用起来麻烦,而有人将它们绑在一起,便有了带橡皮擦的铅笔。在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的世界里,未来只属于“有想法”的人。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反常规去思索,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你会发现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只要会观察、爱思考,就算不是专家,也会产生很好的点子。你若是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也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