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期:摒除浮躁,大有可為

消費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截止2018年9月末,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4個百分點。在各主要消費場景中,教育、醫療保健等既可視作消費,也是一種自我投資,而投資自我,恰恰是居民在滿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後典型的消費升級方向。

個人培訓&教育分期:場景與金融的融合

從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看,食品菸酒(29.33%)、居住(22.41%)、交通和通信(13.64%)、教育文化娛樂(11.38%)、醫療保健(7.92%)位居前五名,衣食住行仍是消費主力,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也成為重要驅動力。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2017年,國內教育市場規模約為1.15萬億元,自2013年以來保持了9.95%的複合年增長率。其中學歷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習支出約為5171億元,佔比44.98%;各種課外輔導、職業培訓、語言教育、留學教育和基於興趣的各類付費學習等支出(在本文中統稱為“教育培訓”)約為6325億元,佔比55%左右,自2013年以來保持了14.39%的複合年增長率。

從2017年個人培訓支出結構來看,職業培訓、基礎教育培訓(主要由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輔導班構成)和語言培訓佔據前三甲,佔比分別為32.2%、22.7%和21.4%。

教育分期:摒除浮躁,大有可為


在各類場景中,學前教育培訓和基礎教育培訓屬於家長付費,金融分期產品的需求有限;職業培訓和語言培訓成為教育分期的主流拓展場景。

在一個典型的教育分期模式中,共有企業、學員、培訓機構、金融機構四方參與其中。於企業而言,與培訓機構合作獲取合格員工;於學員而言,藉助教育分期支付學費;於培訓機構而言,藉助金融槓桿的力量擴大生源;於金融機構而言,提供教育分期產品獲取利潤。大家各取所需,構成一個閉環生態體系。

典型的教育分期借貸模式


教育分期:摒除浮躁,大有可為

以IT職業培訓機構達內科技為例,2017年,與310家企業合作,向12萬學員提供了16項成人培訓課程,課程費用在1.58-2.68萬元之間。參加培訓的學員以剛畢業的學生和年輕人為主,自有積蓄有限,學費主要來源於貸款。2013-2017年,達內科技入學學員中,分別有56.9%、55%、50.4%、55.1%和52.4%的學生使用了教育分期。

在招股說明書和歷年的年報中,達內科技一直把維繫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關係視為影響業務增長的重要因素。在2017年年報中,達內科技便重點提到了度小滿金融(原百度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合作夥伴對其業務發展的重要性。

教育培訓的辯證:是消費還是投資

其實,無論從供給側(金融機構)還是需求側(學員)來看,教育分期都算是一款好產品,這是由教育培訓場景本身的屬性決定的。

站在金融機構角度看,教育培訓場景之所以受到青睞,除了快速增長的市場潛力外,教育培訓給借款人帶來的收入升值效應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銀行為何敢於給企業貸款?拋開抵質押擔保等因素不談,歸根結底在於,銀行相信當企業把貸款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時,可以顯著提高其在未來年度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便等於還款能力。如果企業投入1元錢可以帶來1.5元錢的利潤,銀行自然是敢借錢的。相反,如果企業全部借款都用於發工資,銀行肯定會躲得遠遠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剛畢業大學生貸款1萬元購買一部iPhone XS手機,金融


教育分期:摒除浮躁,大有可為

機構要仔細評估借款人資質,因為用1萬元的手機並不能提高借款人未來的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借款人貸款1萬元進行職業培訓,於金融機構而言,則要放心地多。畢竟,大概率上看,教育培訓能夠提高借款人未來的收入水平,從而提高其還款能力。

而站在學員的角度,相比一般消費支出,把錢用在教育培訓上也往往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大家想一想,很多家長自己緊衣縮食,在孩子教育支出上從來不含糊,原因是什麼?因為教育支出是一種典型的投資性支出,當下支出1萬元,孩子可受益一生。以80年來分攤,每年的成本不過125元。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何一半以上(參照達內科技的數據)的學員寧願貸款付學費也要參加培訓,因為教育培訓於他們而言,是對個人未來的一種投資,甚至是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假定一項技能的有效期為5年,若每年額外帶來2萬的收入,那麼當期支出2萬的學費便是值得的;更何況,絕大多數技能培訓也是可以受益終生的。

金融機構放心貸,學員也願意借,教育分期的快速發展也就不難理解了。

教育分期的數字普惠金融價值

據2017年《新藍領教育消費行為調查報告》報告顯示,95後新藍領參與職業教育的意願高達86.5%,近5成傾向於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學費。提升職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是新藍領選擇職業教育培訓的三大原因。但報告也發現,七成新藍領來自三四線城市和鄉鎮農村,家庭經濟底子薄,因為缺乏可抵押物、央行徵信幾乎空白等原因,也難以獲得銀行等傳統金融的信貸支持。未參與培訓的新藍領中,4成以上因高額學費止步職業教育之外。

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將金融服務帶給這類人群,幫助如此龐大的群體完成整體職業技能升級,恰恰是數字普惠金融應有之義。度小滿金融是職業技能教育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據公開信息顯示,通過與職業教育龍頭企業新華教育集團等合作,其旗下的“有錢花教育分期”在新藍領中已經獲得83.2%的支持度,成為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的重要補充。

當然,教育分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也不能忽視。幾乎所有的服務性場景分期,都會面臨來自於場景方的風險,於金融機構而言,遇到問題便解決問題,通過科技手段去嚴控場景方的風險,例如通過基於人工智能的活體識別確認貸款申請人是本人操作,通過視頻面籤確認是申請人本人的貸款意願,因噎廢食最不可取。

站在宏觀的視角,消費升級的大幕已經開啟,作為少有的投資性消費場景,教育培訓市場大有可為,教育分期,也還有廣闊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