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在四肢里,胳膊和腿是同等地位,但裁剪的时候,并不把裤腿单独列出来研究。这不是说裤腿不重要,而是由活动特性决定的。腿大多数时候都是直着的,很少有人把腿前翘高或后踢高,除非做运动。坐下的时候腿与臀的确是呈弯角,裤子会起大量的皱褶,但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上身,谁看你坐着的时候腿上是否有褶呢?所以裤子的裁剪并不把裤腿独立,从上到下一片过,皱也好、绷紧也好,不管你。 

袖子不同。人的活动多半靠手完成,胳膊从来不老老实实的放着,一会儿前抬、一会儿侧伸、有时候挠挠背、偶尔还举到天花板上。立正的时候,手臂放没放好,一眼可以看出来,有点脏的、皱的、斜的通通显露无遗。所以,在裁剪中,袖子就很重要——如果连袖子都不重要了,那简直没什么重要的了。

别看现在我们穿的衣服,袖子都正儿八经的裁啊、缝啊,搞得神乎其神的,其实当初袖子的地位与裤腿是一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汉服,标准的十字架,裁起来特简单,会拿剪刀就会裁。所以古代的小姐太太们都自己做衣服,地位很高的夫人才请别人做。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但这种袖子有很明显的毛病:把胳膊平伸成十字架时才好看,一放下来就满脸皱纹。问题是人究竟有几个时候冒充十字架呢?就算干活胳膊也多半是耷拉着的。多皱,在东方服装体系中根本不算回事,从古到今一直皱着,比如和服与韩服。中国的旗袍马褂之所以比较例外,与西方接轨很紧密,那是因为中国历史的耻辱,汉服完全断代了,只好从西方寻找信心。虽然如此,武术服依然有着汉服的传统,到处是皱,穿上去打一套太极拳,啧啧!神仙下凡~

但不管我们认为汉服、和服有多美,当今世界以西方服装为主流,他们认为多皱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所以本来天经地仪延续了几千年的多皱就成了毛病,就要改良。

改良是要经过步骤的,这个过程很难考证,我姑且从结构上推测,至于历史真实如何,有待史学家考证。

估计汉服的水平连身袖产生太多皱褶,第一步改成了斜角连身袖。这种斜角比较符合胳膊的常态,抬手也方便,立正时皱纹也不太多,尤其是裁剪容易,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但理不理想我说了不算,得随大流。自从西方有了“省”的概念以后,衣服做得一天比一天贴体,胸是胸腰是腰,一丝多余的布料都没有。如果单单袖子那里容一大堆多布,那怎么忍受得了?所以大概改良的第二步是把袖子与衣身分开,把所有多余的布都切掉,再重新缝上去,甚至把手臂自然的弯度都做出来——这下好了,与衣身一样完全贴体了,全身协调。

这一改不打紧,虽然只是袖子与大身分家一个步骤,但从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来看,想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中间的学问就呈几何级增加。

1、既然是分了再装上去,就要装得严丝合缝,长度、弧度、拼合位的角度、布料的延展度等都要考虑。要减少皱褶,就要对人体的形状特点、立体结构的表达方式、布料的缝纫特性很清楚。胳膊是常活动的,要保证活动不受阻,就要研究胳膊活动的范围、布料的拉伸度等。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保证装得上去,并且尽量好看点、穿着舒服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让裁剪的水平要么达到天高,要么烂到地底。如果一个打版师立志穷其一生去研究袖子的打版,一定有很多很多内容可以研究,绝不会研究完了没事干。不过呢,作为日常应用,我们就不需要花精力去研究了,只需要把别人研究的结果看明白、把简单的拿来用就行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才有必要接下来学怎么裁袖子--很多师傅教出的徒弟不成气候,不是师傅工夫不好或徒弟学得不努力,而是教的方法不当。虽然裁剪只是技术性的东东,但来龙去脉的讲究相当大,不把目标、特点讲明白,从头到尾只讲怎么画图、怎么打版,讲来讲去徒弟也不知道什么样是好的图、什么样子是达到了目标,这种教法叫做只有珠子没有线,散的,似乎学了不少,实际上问哪儿都模模糊糊、似对非对。

现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三点:袖子与大身要配合好、减少胳膊垂下时的皱褶、手臂要有活动余地。所有的袖子打版、研究、评价都是围绕这三点来展开。其中第二、第三点是矛盾的,西装的袖子一丝皱纹都没有,但穿过西装的人都知道,抬手相当困难,干粗活就别想了,所以穿西装的人都很绅士,有事情都爱到法庭辩论。汉服的袖子皱褶最多,但也是最方便活动的,中国人比较喜欢打架可能与这有关。以当今流行的观点来看,少皱就是好看,多皱就是不好看。那么把穿着方不方便活动也概括为好穿与不好穿的话,这对矛盾关系就是版师们天天挂在口头的“好看不好穿、好穿不好看”。

那么,我讲袖子的裁剪,基本线条、具体袖型、数据算法等会讲得很少,因为这些大家都会了。我只重点分析袖子与大身的配合关系、袖子少皱与活动性的平衡处理--能看懂裁剪图的时候,再一个一个学画具体款式就是浪费时间了。

一、袖子的基本部位

袖子的打版只需把握住三个位置:袖窿、袖山、袖身。

袖窿在大身上,是袖子裁剪的依据,从形状上看就是一个洞,普通话也叫袖圈,英语叫armhole,都是洞的意思。广东话里洞的发音是窿(窟窿),如果说“这儿有一个洞”,广东话说的是“立豆有个窿”。因为广东和香港的影响力,久而久之,袖窿就叫开了。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袖山是袖片上带弧线的部分,蛮象山的。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袖身是除袖山后余下的部分。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二、为什么袖山弯成这个形状?

因为袖窿就是这个形状。平时看到的袖窿弧线都是依附于前后片上,窿没有独立展现,形状被前后片吃掉了,我们一般就注意不到。把袖窿的裁片展开成一个平面的话,就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袖山的形状。

袖窿本来是个圈圈,袖山当然也要顺着一样才能装上去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把立体的圈圈展开成为平面的形状,即把下面的内弧镜向展开,成这样了,可不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袖山拐来拐去的样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根据不同的衣服,调整一下弧线,更好看一些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加个袖底线,就更清楚了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休闲的衣服袖山比较缓,曲线可以稍微马虎点,但基本样子还是那样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三、袖山与袖肥的矛盾平衡

在袖山弧线恒定的情况下,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山越低、袖肥越大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袖山高最小为0,就是水平连身袖的效果。普通男衬衣袖山高8~12,穿着比较舒服。

普通女衬衫袖山高12~15,穿着舒服并且有型。

日常外套、西装袖山高16~20,相当有型,但也很不舒服。再高的话,胳膊抬起困难。

有一种袖子,袖山高比0还小,为负,不用说胳膊放下来的时候皱褶就是海量了,但这种衣服就是穿着手常抬上去的,比较滑雪服、体操举重服等。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袖肥参考:7

窄袖:手臂围+4~6

旗袍:手臂围+6~8

衬衣:手臂围+8~10

女西装:手臂围+10~12

男西装:手臂围+14~16

女大衣:手臂围+14以上

男大衣:手臂围+16以上

这些数据都不是绝对的,要参考胸围的比例。曾有个筒子根据想象说肥人的衣服会不会大身特大而袖子特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胸围大了,袖窿也跟着大,袖肥当然配套的变大了。蝙蝠袖比较特殊,不管胸围如何,袖肥都尽量的大。

四、袖身不难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袖身的打版比较随意。不讲究的,用直筒就行,讲究点的,可以使形状好看点。

1、直筒形的

2、顺着手臂自然弯度作点调整的:肘省、破两片、底与面长度区别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3、缝合因素的调整:弯线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先量好袖窿长度,按衣服的风格确定袖山高,确定袖山辅助线、袖长线、袖肥线,画好袖山弧线,袖身线、袖口线。如果想让袖子贴全手臂的自然弯度,就在画袖中线的时候偏一个角度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两片袖实际上是把调整后的一片袖完全切开,重新缝合。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有省的一片袖完全切开就成了两片袖,只是切开的位置并非袖中,而是省那里。

常规的两片袖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把小袖片从中分开,搬回到原来的位置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五、袖片的检查与对位

裁好了的袖子合不合格,需要检查这几个地方:

1、袖山弧线能否与袖窿弧线配合

2、袖肥大小能否与胸围成比例

3、袖山高能否保证手臂活动量

4、袖长与袖口尺寸是否够量

5、各连接部位是否过渡合理

装袖常常讲到上袖点,指的是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的对应,方法因人而异

1、袖山高点对小肩线(或偏1cm).

2、袖底往上6~10对大身侧缝往上6~10

3、两片袖对袖山高点和袖底点

服装裁剪基础教程: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