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香港作家刘以鬯妻子在港发布讣告,6月8日下午知名作家、出版人刘以鬯在香港逝世,享年100岁。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1936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著有《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作品。其中《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对倒》还曾启发导演王家卫拍出电影《花样年华》《2046》。2010年刘以鬯获颁成为香港书展首届“年度作家”,2014年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华语文学现代派文学实验的先驱者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作家刘以鬯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根据刘以鬯口述,他上学期间以阅读英文书籍为主,莎士比亚、狄更斯、乔伊斯的作品均能熟读成诵;闲暇时也阅读了《西风》一类“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的通俗刊物,熟悉了当时流行的文体风格。18岁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英文版的俄文小说,受启发开始文学创作,写成处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抗战爆发后,刘以鬯离沪赴渝,开启报人生活。1945年发表长篇小说《露薏莎》,作品以抗战时期白俄舞女和地下工作者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呈现了上海夜总会、舞厅和霞飞路的街景,结构和语言初步显露“断片式”风格,从中可见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上海狐步舞》的影子。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在刘以鬯的实验性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对西方意识流和心理叙事手法的借鉴,而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华文世界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的《酒徒》,正是这一手法的集中体现。这部小说大胆运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描写“酒徒”的“我”在清醒和醉倒这两种姿态中的徘徊、挣扎和沉沦,借以刻画香港的都市人(更准确地说是都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新颖别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刘以鬯曾在《酒徒》的序言中谈到,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技法乃“自根至叶”,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只能触及现实的表面,“不但缺乏深度,抑且极不科学”。而他则希望“运用横截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里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来“真切地、完全地、确实地表现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精神”。

2017年的《迷楼》是他最新一部出版的作品,作为刘以鬯小说的精选集,收入了3题中篇、15题短篇和12题微型。作品时间跨越了将近一个甲子(1942-2000年),大多为故事新编,继承的是施蛰存的传统,立意上颠覆历史旧说,开辟新境。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创办《香港文学》,汇聚华语文学支脉

除了作家身份,刘以鬯也是一位报刊杂志编辑。1941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重庆主编《国民公报》副刊,1945年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编辑,同时期在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过施蛰存、李健吾、徐訏、姚雪垠等名家的重要作品,包括徐訏的长篇代表作《风萧萧》。

1948年离开上海南迁香港,先后任《香港时报》《星岛周报》《星岛日报》等报刊杂志编辑,期间也曾到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地从事副刊编辑工作。1986年,他创办月刊《香港文学》并任总编辑至2000年,20多年来,他为海峡两岸三地乃至全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交汇、交融尽心尽力。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之《刘以鬯:1918》以光影声像记录了刘以鬯的经历与创作。

今年初,本报刊登了知名报人江迅书写的纪念百岁刘以鬯文章,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似乎看见一位终生以文学为人生志业,以一支笔领华语文学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的文学大家风范。

百岁刘以鬯:他的读者,大多是年轻人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文 | 江迅

圣诞节之际,我在中东采访。那天在耶路撒冷,意外收到刘以鬯夫人罗佩云的WhatsApp:“祝圣诞快乐,December 2017”。身在异乡,一阵欣喜。我告诉她,我在以色列。她旋即回复说:小心,保重。

刚过去的12月7日,是中国香港文坛的特殊日子,纯文学之宝、老作家刘以鬯99岁生辰。那天,我和两位同事玮婧、骆丹,携带前一天就订制的他爱吃的栗子奶油蛋糕,还有沉沉的一大袋水果,去他太古城的寓所为他庆祝生日。

客厅里,刘老躺在特制的小床上,边上是医疗器皿物品,下午他还要出门去医院例行复查,不忍心拍他躺着的照片。他极为瘦弱,却精神不错,我握着他的手,在他耳边大声用上海话与他交谈。走了一个世纪的文坛“一代宗师”刘以鬯,生于上海,1948年移居香港地区。尚记得1992年,我还在上海《文学报》供职,来香港地区探亲,一天约他见面,他说他喜欢用上海话与上海人说说话。两年后,我亦移居此地,多次见他,也都用上海话交谈。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2000年冬,我和时任上海《文学报》总编辑的郦国义,向北京作家出版社推荐《对倒》,最终,新书2001年2月在北京出版。记得当时还做了一次长篇采访。刘老首度透露,是上海的柯灵先生带着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他很想回上海看看。王家卫影片《花样年华》的片尾有醒目大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我问刘老为什么鸣谢。他说,从没有人问过他为什么“特别鸣谢”,这是他第一次就此作答。2010年7月,香港书展选他为首位香港书展年度作家,又跟他有过一次深谈,自那以后有7年没见他了。此时,他躺在小床上,看到我们探望他,似乎很开心。他像孩童般用英语唱生日快乐歌,还在夫人的提议下,唱了一首法语歌。夫人罗佩云79岁了,仍保持那种美的韵味。刘以鬯唱毕,夫人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他鼻尖,以示赞赏,一派动人的鹣鲽情深。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刘以鬯部分作品

这个住所,刘以鬯住了40年,客厅两个大橱里尽是他当年自己手工制作的微细模型。夫人说,她还记得《对倒》内地版是我从中促成出版的。为了增补书稿,她来过当年我在荃湾的家送书稿。她也经常陪同刘以鬯参加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研讨会,还有新书签售,出任活动主礼嘉宾。圈中人都说,没有夫人相助,刘以鬯不可能有这么多书出版。刘以鬯17岁开始写作,至今80多年。他的作品都颇具风格化,与众不同。《酒徒》是意识流小说,《对倒》是双线平衡。他一手写娱人的作品,即“通俗小说”;一手写娱己的作品,即“严肃文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以鬯同时为13家报馆供稿,每天写13000字。几十年来,刘以鬯创作了数千万字的文学作品。每逢出书,他却严格挑选,至今出版的也就二三十种。他会从自己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中精挑细选,择优出版。《对倒》最初精选版只有2万多字,报纸上连载字数却是50万字。多数书稿他都要改、要删,把有水分的、重复的一一删除。寻找这些作品的简报和资料,就全靠夫人了,从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寻觅、捡拾、抄誊。他总是说他作品的读者年岁偏大。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纪录片中,刘以鬯与自己的作品《酒徒》

2010年他获选香港书展首个年度作家,论坛后数百读者拿着他的书排队签名,他坐着不停签,夫人站在边上不时翻开书的扉页。求签名的却大部分是年轻人,事后,他对我连说三遍:“真没想到,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刘以鬯长年无病无痛,一直到早两年才坐上轮椅。香港地区文学圈中人都知道,他几乎每天下午会散步两个多小时。喝完下午茶已经四点了,他就会在家附近走走,看看书店,逛逛商场,遇到熟人,站着聊一阵。电影人黄劲辉执导的《刘以鬯:1918》,以光影声像记录了刘以鬯。此纪录片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中的一部。有消息说,有人正筹划拍摄刘以鬯的新纪录片。2018年,是刘以鬯百岁纪念,预祝拍摄成功。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百岁刘以鬯辞世:他安于文学孤独,一支笔领现代主义风气之先|纪念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