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後人瞧不起的阿斗,人們都嘲笑他扶不起,但是大家都錯了

在演義中關於劉禪的記載是這樣的:“劉禪,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但後期越發聽信讒言,干涉諸葛亮的軍政方針,使得諸葛亮一次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自身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亂,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相信這也是大家的第一印象,這也是後世人們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的真正原因,但是大家都錯了,劉禪被冤枉了!

此人是後人瞧不起的阿斗,人們都嘲笑他扶不起,但是大家都錯了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劉禪是劉備長子,蜀漢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誰能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此人是後人瞧不起的阿斗,人們都嘲笑他扶不起,但是大家都錯了

劉禪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此人是後人瞧不起的阿斗,人們都嘲笑他扶不起,但是大家都錯了

劉禪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像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賢臣,遠小人”,而劉禪儘管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此人是後人瞧不起的阿斗,人們都嘲笑他扶不起,但是大家都錯了

劉禪與諸葛亮

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同時也保下了蜀地的百姓。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大家如何還能說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