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自从去年登陆火星极乐平原以来,NASA洞察号探测器已经在6000万公里外的红色星球度过了76个昼夜。作为一个没有轮子的固定式着陆器,洞察号的主要任务就是“摆摊”——把搭载的科研仪器一个个平稳地放置在火星表面。

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火星放眼望去一片荒芜,也没有城管或拆违办,洞察号可以慢悠悠的摆弄自己那些瓶瓶罐罐。凭借1.8米长的机械臂,洞察号之前已经成功部署一台地震仪(SEIS),又在它上面扣了个直径0.7米的高科技“锅盖”,为这台法国造的娇贵仪器搭建一个安乐窝。

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火星当地时间2月12日上午10:39,洞察号将第二台科研仪器“热流和物理学特性探头HP3”放置到地震仪左侧1米远的地方。HP3由德国航天局(DLR)制造,能够像鼹鼠一样钻到火星深处,后面还拖着一根带有热传感器的电缆,通过它收集的火星内部热量数据,科学家可以了解远古火星的地质活动史,为探究太阳系岩石行星形成和演化提供佐证。

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这台“机械鼹鼠”重约3公斤,在地下掘进时最大功率为2瓦。它将在火星地表之下钻一个深5米的洞,远远超过之前人类探测器在其它星球的挖掘深度——海盗一号在火星创造的挖洞记录是22厘米,它的“表兄弟”凤凰号也只挖了18厘米深。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科学家Matt Golombek表示,HP3的电机钻取机构将在2月下旬开始工作,预计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深度。在陌生的红色星球钻探并非易事,“鼹鼠”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向地下锤击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一块岩石。

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对于10厘米以下的石块来说,鼹鼠可以轻松将它推到一边。稍大些的石块有点棘手,只能从旁边挤过去,最糟糕的是迎面钻到大块岩石,钻取机构根本无法钻透,后退重来又不可能——这将意味着鼹鼠使命的终结。

好消息!NASA探测器在火星成功释放一只“鼹鼠”,专家却有些担心

作为NASA资深行星地质学家,Golombek被人戏称年龄最大的“火星人”,他领导的团队在过去25年中一直专注于火星地质研究,对洞察号着陆区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但他也承认,HP3任务存在未知因素,进展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宇宙V往事-专注科学科普|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