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洗稿,似乎是一個新興的名詞。

但是誰能想到,它卻在這幾個月裡影響了絕大多數的媒體人,令人叫苦不迭的同時,又令人拍手叫絕,大快人心。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有很多人都會問,

“洗稿究竟等不等同於抄襲?”

......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

許多人仍舊無法理解。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我們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在寫論文的時候),為了方便省事,總是會將一些資料原封不動的copy下來,這就叫抄襲。

而如果不是通篇抄襲,只是運用了別人的觀點、論詞、撰文結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洗稿。

所以說,若是給要給洗稿畫一個界限的話,那洗稿是大於抄襲的。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可是,若站在新媒體的角度來講的話,屬於同一個領域的賬號同時發佈同一個新聞點,或者說均是參考大致的新聞源,這實在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那麼,

我們該如何去判斷對方有沒有洗稿呢?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其實,判斷對方有沒有洗稿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1

解剖

這一步驟雖說有些繁瑣,但卻是用來解決洗稿問題的重中之重。

相信創作者都會深有感觸,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總會“故意”寫出一些自己比較滿意、原創性很高的語句,在分析是否洗稿的時候,這就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如果這一段或者是一句話的原創程度很高的話,其所能享有的受保護力度就越強!也就是說,受到控訴的作品就越有可能會遭到《著作權法》的問責。

2

接觸和實質性相似

所謂的接觸,也就是指洗稿者通過各種方式,親眼看到了被洗稿者的作品。

而實質性相似,指的則是洗稿者所發佈出來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與被洗稿者的作品相似,甚至是直接複製。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除此之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比兩人所發佈的時間,哪一條早大概就能確定。

3

其實,即便是經過以上篩選之後,發現確實是存在洗稿的現象,但卻仍舊不能夠構成侵權。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被告完全可以證明其作品完全系創作上的一定巧合,而且創作的素材來源於更早、公開的素材。

只是洗個稿而已,我究竟侵權了還是沒侵權?

只不過,當以上所有的事項都不能滿足,仍舊沒有辦法獲得豁免的話,則可以構成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