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大众记忆:北京老炮(连载中)

晓松奇谈——大众记忆:北京老炮(连载中)

老炮儿和大众汽车

这一篇的主题很有意思,我以前管这类主题叫“口述历史”,这次我想起一个高雅的标题,叫“大众记忆”,其中依然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民间故事。

这些日子,在我的微博上,好多人留言让我谈一谈北京老炮儿,因为大家觉得高晓松就是一个老炮儿,很适合分享一下这类的故事。

在《老炮儿》这部电影火得不得了的时候,我在美国也抽空看了一下,看完之后的想法很复杂,不能用感动来形容,甚至不能用任何一个我常用的词来形容。我看美国电影经常会感动,看法国电影也觉得很有意思,但看《老炮儿》这样的电影,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那是一种肾上腺素突然升高的能量,身体的好多器官好像一下子都穿越回了遥远的过去,回到了我年轻的时代,回到《老炮儿》里演的那种色调的北京,那个干燥而肃杀的北京,那个诚惶诚恐长大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年轻人心里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召唤,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区,每一个街道,都疯传着那些大哥和老炮儿的英雄故事。我们那一整代年轻人就是那样长大的,无论是胡同里的孩子,还是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不论是教授家的子女,还是将军的后代,每一个人都有着关于那个时代的大众记忆,或者说是大众共同的追求。

这种记忆不光是属于男生的,其实女生也有这样的记忆。我以前曾经在书里写过,那个年代的女生就喜欢这种能打架、能踢球和能弹琴的男生,而这些能打架、能踢球和能弹琴的男生,很多都长成了老炮儿。在电影《老炮儿》里,小刚还拿起来吉他,弹了两下,令我非常的感同身受,因为这的确就是老炮儿的做派。

老炮儿最常干的事儿就是找人掐架,掐架就是打架的意思,文雅点儿的老炮儿就找人掐琴,我年轻的时候主要都是跟人掐琴。老炮儿们都是在西直门大桥底下跟人掐琴,输了就当场把琴砸了。老炮儿必须得有老炮儿的规矩。这就是电影《老炮儿》最让我热血沸腾的一点,它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老炮儿们的生活,让我回想起来自己年少时的时光。

不过,这部电影也有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主要就是影片的后三分之一,表现老炮儿在现如今的生活状态这部分,对此我有一点异议。因为我确实认识很多的北京老炮儿,这些老炮儿现如今的生活和电影里非常不一样。但是我也十分理解管虎导演,管虎本身也是北京大院出来的子弟,更是我多年的好朋友。管虎是文艺大院的子弟,冯小刚是部队大院的子弟,我本人是知识分子大院的子弟,不管是什么大院,反正我们都是大院子弟,都是听着老炮儿的故事长大的一代。小刚比我和管虎大十岁,我们从小就听着老炮儿的英雄事迹,对那些战士的故事无比崇拜。管虎之所以那样处理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是为了使这部电影更符合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关于电影里的老炮儿最后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今天就不多谈了,今天我主要谈一谈真实地历史,我的视角就来自我自己——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的北京孩子记忆中的老炮儿。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