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吃苦

挫折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吃苦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樂觀面對挫折。

3歲的陽陽最近一不如意就會哭鼻子:搭的積木房子倒了,立刻氣急敗壞地大哭。喝湯灑到衣服上,沒人埋怨他,他也要哭半天。跟小朋友比賽玩遊戲,沒拿第一就哭著說再也不玩了??這心理脆弱的小孩,難免讓媽媽感到焦慮:孩子怎麼那麼經不起挫折?怎麼就沒有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執著精神呢?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跟陽陽媽媽一樣的隱憂:孩子身強體健,頭腦聰明,可偏偏性格脆弱。物質條件越來越優厚,而吃苦耐苦的意志力卻越來越薄弱。聽多了鼓勵和誇獎,卻受不了一丁點兒的批評。眾星捧月、以自我為中心慣了,在被忽視和冷落的時候,表現失常……

為了強壯孩子的內心,增加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智性,而“挫折教育”也隨之成為最時髦的教育詞彙之一。可是,究竟什麼是挫折教育?為什麼有些孩子經歷了所謂的“挫折教育”之後卻沒有任何長進,甚至有些倒退的現象?難道是我們誤解了挫折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嗎?

挫折教育需要的是“放手”

鑫鑫從小由姥姥姥爺帶大,分外嬌慣,碰到一點點困難就撒嬌耍賴。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鑫鑫媽媽覺得孩子應該“鍛鍊鍛鍊”,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幼兒園,沒想到孩子的自信和自理能力非但沒有提高,脾氣反而變得更加暴躁,這讓鑫鑫媽媽非常困惑。

的確,一提起挫折教育,很多父母就會聯想到讓孩子吃苦,去野外、去寄宿學校,體驗沒有父母呵護的生活。還有父母覺得,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較勁,讓孩子服輸等。其實,這是對挫折教育最大的誤區。從心理學上講,挫折是“當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受到的障礙或干擾”。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會有大有小形形色色,而戰勝挫折,最終邁向成功的種種經歷,卻是孩子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最讓他受益無窮的體驗。正是這種體驗,造就了孩子直面困難和失敗的信心。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心理脆弱?並非是挫折不夠,而是父母過多的呵護,讓他們失去了體驗挫敗、學習面對失敗、直面困難的機會。等到父母發現了問題,再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挫折”、灌輸大道理的時候,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不知所措。

不必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挫折

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永遠遇不到問題,也沒有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挫折越多越好。事實上,只要父母願意放手,自然發生在孩子生活中的困難已經足夠了。對父母來說,最常見的誤區是,一方面,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遮風擋雨,排除萬難。另一方面,為了鍛鍊孩子強壯的心靈而另闢蹊徑,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

生活中,永遠不缺的就是問題和困難,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探索世界的最初幾年時間裡,小寶寶要遭遇數不清的挫折,抓不住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球球,不能用積木搭一個完整的房子,在跑步比賽中得不到名次,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而即使在最小的挫折——摔跤中,孩子也能學會一些什麼。如果你在孩子摔跤前“及時”而“明智”地制止了他,那麼他將來可能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瞭解什麼叫作摔跤的疼痛,怎樣在遇到坎坷時聰明地躲開。

所以,能給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再將事先想好的道理灌輸給他,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並不對立

彤彤的媽媽一直贊同“賞識教育”,從來都給孩子正面的鼓勵。但是,最近發現,小傢伙上幼兒園後,特別經不起批評,老師批評兩句,就委屈地大哭。姥姥說,這都是彤彤媽媽平時表揚的太多,給慣的。彤彤媽媽對自己的“賞識教育”也產生了疑惑。

這種情況非常多見,當過多的表揚、稱讚和欣賞成為孩子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時,父母開始反思:我是否要像過去的父輩那樣,對孩子嚴厲一點?也許批評多一點可以讓他的心靈不那麼脆弱?

其實,真正的“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並不衝突。“賞識教育”教你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點滴進步,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挫折教育”則提醒你,賞識也要“實事求是”,要針對具體的事件和行為,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誇獎。孩子經不起批評,不是“賞識教育”不對,而是“賞識”的方法不對,過於空泛的表揚,會讓孩子一點點變得無法接受別人對他的任何批評,一遇到難辦的問題,便習慣性地退縮。所以,父母要切記的是,對孩子的鼓勵和讚揚,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表揚,才是有效的,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讓他更有勇氣、有信心面對各種挫折。

遇到挫折時,跟他在一起

不必刻意給孩子找苦吃,只需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該怎麼做?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或者處於什麼樣的挫折情境,都要讓他知道,父母的愛都是無條件地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議,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當孩子被困難打敗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對結果的客觀分析。理解孩子受挫的情緒,肯定他難過的心情,表示你的支持,和他一起共同分析失敗的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抗擊挫敗的自信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