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近幾天,一段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在網絡熱傳,帶著好奇,小編也點進去看了。視頻中,一輛車頭損毀嚴重的大貨車停在路邊,車上裝滿用黑色帆布遮蓋的橘子,很多路過群眾爬在車廂一側,不斷從車內掏橘子,而車廂邊還有身著校服的小學生。

據瞭解,車主王愛軍從四川拉了32噸橘子準備送往北京銷售,經過西漢高速洋縣段時與前車發生追尾,他只好拖到洋縣低價賤賣。好心人買來紙筆幫他寫廣告牌,後來竟然有人只拿橘子不給錢,“我說大傢伙可憐可憐我,別搶。”王愛軍說價值8萬多元的橘子只收了9000元,直到民警趕到現場才驅散了哄搶的人群。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然而,最引起人們關注的是,有的家長拉著孩子一塊哄搶,有的家長爬在車箱上取橘子,身後的學生拿著塑料袋在接。

敢問各位家長們,如果當時你們在現場,你們是否也會有同樣這等舉動?

現在我們再來仔細地想一想:你是否會跟孩子說“過馬路要遵守秩序”,卻在出門時帶著孩子闖紅燈?你是否會跟孩子說“垃圾要扔進垃圾桶”,但是自己卻把垃圾隨地亂丟?不得不說,這則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反思,我們的身邊究竟還有多少在孩子品格教育問題上“說一套做一套”的家長?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品德教育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看到這條新聞,網友們的態度基本上“一邊倒”,認為家長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很負面的影響。

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光講大道理是很難起到作用的,只有家長們以身作則、給孩子們做好榜樣才行。就像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的:“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父母們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身教重於言教


之前我們寫過的一篇文章,“國民岳父”黃磊的育兒經,其中就有提到身教重於言教,黃磊作為一個父親,是非常合格的,他也會明確指出,“我要教會她這樣是對的,那樣是不對的,我不喜歡擺爸爸的架勢,在我看來,親身示範,讓她身臨其境地體會更好。”所以才有了黃多多現在的樣子!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可見,身教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做事做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總表現得與父母相同、相近或相似,總能從中看到父母的影子。這裡除遺傳因素外,更多的是後天教育影響的結果。

如前所述,就我國的家庭教育現狀來看,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作用、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後天教育影響,身教遠遠重於言教。這正是家長以身作則的重要意義所在。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行為不慎,或本身就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家長,往往不僅將本來就很少的言教作用,抵消得千乾淨淨,而且對學校教育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決定孩子“成人”


家長應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要時刻想到自己的天職,以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舉止,為孩子樹起完美的雙親形象,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最寶貴的做人之本,讓反映自己的這面“鏡子”,能夠贏得更多人的稱讚。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孩子不僅在總體上模仿他們父母的生活方式,而且還往往繼承與父母相同的個別有害於或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如吸菸或運動鍛鍊等。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樣板,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因此,面對天真的孩子,父母要特別重視榜樣作用對孩子的巨大影響。

可見,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樣,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範。

家長帶孩子搶橘子!網友:父母缺的不是橘子,缺的是德!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樣的作用,比任何老師包括父母自己對他的說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比那些座右銘的影響要更為深遠。

所以,要想孩子怎樣做,我們先要做出來;要想孩子養成怎樣的習慣,我們先要具備那樣的習慣。“上行”為善,“下效”自然也會為善,我們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