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的源流

糧票的源流

當今中國,除了極少數極其偏僻的貧困地區,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解決了“食”(溫飽)的問題。我們現在可以豪邁地說,在當今地球上仍有約十億人吃不飽的時候,中國已經解決了填飽肚了的問題,有些城市如深圳已經進入小康水平,已經不是吃飽的問題了,而是如何吃得有營養吃得有營養的問題,大多數市民可以盡情而充分地享受“食文化”的魅力,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食文化”的創造中完美地融為一體,使“食”在精神上得到昇華。

糧票的源流

然而,回首建國後50年經濟發展,新中國走過了漫長的為“食”發愁、為“食”而緊張的道路,這段漫長曆史的忠實紀錄和見證就早——糧票。

糧票的源流

在全世界,即使是非洲有些餓殍遍野的地區,也沒有糧票。

糧票的源流

糧票是中國獨有的專利,是全世界範圍內中國獨特的產物。然而,糧票又不是新中國的產物,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有今天糧票的蹤跡——當時人類用貝殼購買糧食,似乎可以稱得上最早的糧票了。以後歷代都有收稅收兵糧的慣例,由此產生了一些票證,如宋代的“糧食要券”、明清時期的“漕米版串”、“完糧串票”,以及太平天國時期的“徵收糧票”等,都是當代糧票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