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隨著各種貸款平臺氾濫,在網上借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變得越來越簡單,然而,與伸手就可以拿到大筆“不勞而獲”橫財的輕鬆寫意相比,無力償還債務的心力交瘁卻讓人觸目驚心。

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21歲的河南鄧州人鄭某,因賭球網貸60多萬,其中很多是借用同學身份信息辦理的。2016年3月9日晚,跳樓自殺於青島,死前給同學發信息道歉,給父母發信息讓他們來收屍。

29歲的貴州貴陽人楊某,網貸5萬元,因利滾利滾到80萬元,最終無力償還,精神崩潰,最後選擇在家中關閉窗戶,燒炭、服安眠藥自殺。

河北工程學院大三學生李某在一家賓館內自殺,也是因為網貸,負債過多無力償還,不堪重壓最終選擇自殺!

……

網貸已經掠奪了很多人年輕的生命,而且還可能繼續上演。在這些悲劇的背後,也許有網貸猖獗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們不斷被碰觸的心理漏洞和越來越形同虛設的心理防線。

01

當然,一次性就進行幾萬網貸,最終利滾利下不堪重負的人或許不多,但幾百、幾千的分期付款消費卻幾乎殃及了一半的年輕人。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借貸市場上佔比高達49.31%,平均4個人裡就有一個使用“花唄”。

使用類似“花唄”等工具分期付款消費,雖然數額不大,可一旦超出自己的償還能力,輕則攪亂自己的生活,重則會讓自己捲入債務漩渦,最終精神崩潰,甚至走向親生。

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很多專家把罪魁禍首歸為不斷氾濫的網貸。誠然,很多不良貸款平臺為了放款,使用了很多陰險的手段,讓貸款人落入他們的圈套。但是,之所以有那麼多網貸平臺不斷興起,的確是因為它們順應了我國目前的消費升級趨勢,君不見現在幾乎每一個公認的正規平臺都增添了貸款業務。

既然各家都想分食借貸市場的這塊蛋糕,花樣百出的營銷手段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如果你接觸過營銷,你就會理解,在營銷和誘騙之間,根本就沒有明確的界限。

所以,專門去指責各種網貸的誘騙營銷根本就無法讓我們擺脫借貸泥潭,關鍵還是要我們自己學會補心,填補心理漏洞,增強自己的防禦能力。

02

當今世界,物慾橫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慢慢地把自己演變為物質本身。

物慾是對物質的慾望,追求物質享受,這無可厚非,在一定的程度上,這還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把自己演變為物質本身,是讓自己成為物質的附作物,物質才是主宰,有沒有自己無所謂。

我想要有房有車才結婚,這是物慾,它會刺激我們去奮鬥。

有房有車是結婚的前提條件,否則一切免談,只要有房有車,對方是什麼人不重要,甚至對方是不是人也不重要。這就是把人當成物質的附作物,用物質來的多寡來測量人的優劣。

不止是婚姻關係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把別人物質化了。很多時候,我們才不會去了解這個人怎麼樣,有錢就認為不錯,沒有錢就好不到哪裡去。

在這一場物質化的災難中,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我們不斷把別人物質化,別人也不斷把我們物質化,久而久之,我們又會自動地把自己物質化。

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當我們把自己物質化後,就會把自己融入到物質中去,用自己的委曲求全來維持物質,我們自己怎麼樣無所謂,重要的是能夠保持物質的豐盛,物質決定我們的價值。

30歲還在租房,就感覺自己好像不是人似的,出門都怕遇見熟人,於是,為了讓自己始終保持在人類群裡,哪怕自己生不如死,也要想盡辦法湊個首付。

上班了還沒有用名牌,就感覺到自己還沒有畢業似的,於是,為了讓自己始終保留在都市白領群體中,就打腫臉充胖子,通個各種分期付款購買一身名牌武裝自己。

在整個物質化的過程中,我們窮盡一生,只用來滿足別人的眼光,哪怕因此喪失靈魂,斷送性命也在所不惜。

正因為我們把自己弄丟了,所以只有靠物質來支撐我們的存在感,物質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證明我們還在這個世上的唯一稻草。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借貸就趁虛而入,幾乎彈無虛發。

因此,陷入借貸泥潭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廣告有多誘人,而是我們把借貸視為拯救自己的唯一稻草。

03

事實上,當我們不自覺地把自己作為物質的附作物,我們就失去了自由,從此變成了物質牽引的行屍走肉,在這樣的心境下,深陷借貸的泥潭就成為了必然。

所以,要避免借貸攪亂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先把自己找回來。

我是誰?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但是我們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這個問題。

你可能會在我之前加上一大堆頭銜,也可以加上多少套房子、多少輛車子的擁有者。可是,如果這些外在物消失了呢?你還是你嗎?是不是這些外在物消失了,自己就不存在了。

迴歸問題的本源,我們才會發現,每個人生下來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不依附任何外物而存在,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通過外物來支撐。

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我來到這個世上的目的是什麼?是服務於外在物質,滿足別人的眼光嗎?如果僅僅是服務於物質,那走這一遭是不是太冤枉了?

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我們會不經意間被物質裹挾,最後淪為物質的奴隸。

我想換大房子,原本是因為大房子能讓我生活更加舒適,可是慢慢地,我們就會忘記這個初衷,大房子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至於我的感受如何那是無所謂的。因此,當在追求大房子的過程中,即使自己生不如死,還是仍然著了魔似的“勇往直前”。

當物質不能給你帶來更舒適的體驗,它就失去了意義。

我想全身名牌,那樣在別人的眼裡我更高貴,於是,為了得到這些名牌,我四處舉債,當償還債務時,我勒緊褲腰帶,痛不欲生。

發現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自己那麼狠,只為了滿足別人眼裡的認同,我為所有人考慮,卻忘記了為自己考慮,還真是“偉大”!

04

要做到正確消費,必須從內心出發,做到以下幾點。

我的存在就是我的價值,不依賴於任何外物。

你也許會抱怨,整個社會都以物質來衡量人的價值,我怎麼能置身事外呢?

你要知道別人是別人,社會是社會,其他人不放過你,難道你就不放過自己嗎?其他人都不會對自己負責,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他人用什麼衡量我們不管,也管不著,但自己一定不要以物質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要從心底相信,任何狀態下的你都是最合適的自己。

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而是舒適。

因為物質在很大程度上能給我們帶來舒適的體驗,所以我們容易誤認為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就是物質。其實不然,我們追求物質,是因為物質能夠帶給我們舒適的體驗,倘若我們正在追求的物質讓自己痛苦,那麼就應該放棄它,重新回到舒適的體驗中來。

也許窮盡一生換來的物質會讓你欣喜,但你必須站在時間維度上去考量這個問題。折算去你為了追求它所承受的痛苦,你熱衷的物質還剩下多少價值呢?

預防“花唄”攪亂生活:不是剁手,而是補“心”

我們的消費只應該服務於自己。

我們的很多消費並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他人需要、社會需要。30歲就應該有房有車,上班了就應該穿戴高檔服飾等都屬於他人的需要,很多情況下並非自己的需要,而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而毫不吝嗇地委屈自己。

所以,我們的消費僅僅應該是服務於我們自己,一切都應該是我們的需要,而不是他人的需要,更何況他人的需要總是飄忽不定,不管多富有,也永遠無法滿足。

要想不被“花唄”等借貸工具攪亂生活,最重要的不是去識別各種營銷騙局,而是填補我們的內心缺陷,加固自己的心理防線。

當心理漏洞被修補起來,縱使世界紛亂複雜,我們也能從容地保持自我,不被物質裹挾,不淪為物質的奴隸。


歡迎關注我們,用最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呵護一個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