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時代的美的與海爾:形相近、意相遠

美的和海爾,一南一北,是中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兩家家電製造商,在響應變革時,同樣主動、積極且引人注目。

2018年上海家電展(AWE),兩家公司展區龐大,均有大動作,就在同一天,美的發佈“人機新世代”的新戰略,準備以大數據和AI為驅動,“賦予產品、機器、流程、系統以感知、認知、理解和決策的能力”,素來低調的創始人何享健親自出席。

海爾則找來百度總裁陸奇助陣,宣佈兩家在家居設備的“連接”、“理解”與“喚醒”三個層面展開合作,加速智能戰略的落地,同時,海爾發佈“4+7+N”全場景定製化智慧成套方案,宣佈2018年將在全國佈局超過6000家智慧家庭體驗店。

兩家公司“家電製造商”的印記根深蒂固,但是,進入物聯網(IoT)時代,其雄心均遠不止於此,只不過,已然有些“形相近、意相遠”的意味。

形相近:智慧生活+智能製造

戰略設定基於未來的願景,高段位的公司,往往有著更宏大的視野和格局,正如馬雲所說,“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少部分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就產品定義以及可拓展的商業場景,美的、海爾不止堅信智能時代的未來,更有著全方位的佈局。

在“人機新世代”的描述中,美的希望“讓被動服務的變成主動服務,最大限度消除人機交互之間多餘的載體”——比如APP。美的一年出售3億臺各種設備,智能化連接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

以冰箱為例,美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徐成茂定義了智能化的五大層次:本機智能化,比如自動識別食材,冰箱自動匹配相應的溫度;交互智能化,用戶可直接語音對話,下達指令;場景智能化,實現與智慧廚房其他設備的互聯互通;生態智能化,能匹配外部供應商,提供生鮮食材推送等功能;服務智能化,可進行遠程診斷等服務。

互聯互通、主動服務、用戶體驗等,同樣是海爾產品戰略的關鍵詞,其率先在行業推出開放式的U+平臺,各種智能設備可以此實現互聯互通,後推出“雲端大腦”,以人工智能等技術方式,賦能各種智能設備由“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服務,感知用戶行為。2017年,海爾宣稱已售出超過1800萬臺“網器”(智能家電產品),用戶突破5500萬。

新推的“4+7+N”方案可依據場景實現可定製化,將為用戶帶來新體驗。據悉,其3D雲設計4.0系統將於6月上線,在遍佈全國的體驗店中,用戶告知戶型後,5分鐘可以做出成套家居、家電的設計方案,並以VR設備來感受虛擬效果,預計智能化設計案例今年將超過3萬個。

有意思的是,兩家均未將智能侷限在產品端,更看到了智能化在製造端的巨大價值,紛紛下注“工業互聯網”,著力於在內部構建互聯的生產網絡和供應鏈協作平臺,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無縫對接,

比如,徐成茂特別強調“全流程數字化體驗”的概念。以美的排程採購一體化平臺為例,利用自主研發的商業管理系統MBS,實現與供應商網絡的協同,將排程效率提升83%,幫助初級採購員提升效率14倍,在美的洗衣機無錫基地,過往超過80名採購人員,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只需20餘人,且能從事供應商現場管理等更有價值的工作。。

張瑞敏在2月的一篇署名文章(《為什麼海爾在做物聯網的自我革新》)中,分享了COSMOPlat定製平臺的案例,同樣創造了一個高效的協同網絡。

以其開發的雲熙“二代洗衣機”為例,平臺整合了大連東方顯示器、Diehl Controls(生產電腦控制器)、Rold(門鎖製造商)和杭州Kambayashi Electronics(生產電磁閥)等供應商,“自動化流程接收客戶的訂單,設計細節,從供應商處調用適當組件,在零件到達時(無倉庫)製造機器,將其交付給最終用戶,並安排監控其使用情況”。

兩家著眼的,是一個全場景的智能時代,同步發力產品端和製造端,追求將數字化“武裝到牙齒”,一樣有著“雙輪驅動”佈局,並正創造實際的商業成果,只不過,美的提“智慧生活+智能製造”的“雙智”戰略,而海爾則強調“U+智慧生活平臺和COSMO智能製造平臺”相結合。

意相遠:硬科技VS微組織

美的和海爾,固然有著相似的願景和佈局上,但是,兩家發力的側重點和路徑,則有明顯的不同。

藉助庫卡的併購,美的事業版圖完全跳出家電的範疇,尤其在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領域,成為核心玩家。從2017年開始,其明確定位於一家全球性科技集團,“科技”成為其所有動作的核心關鍵詞。

對外,美的拓展重要技術領域的併購,比如,收購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高創(Servotronix),投資聲音識別領域的翹楚Sound Hound領域;對內不斷加碼自主研發,其中央研究院的配置堪稱豪華,在同業中第一家在硅谷設立未來技術中心,單純從數字上,庫卡並表後,2017年研發投入預期將達80億左右,該規模遠遠勝過同行。

美的已全面打通包括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物流、工業服務等全產業鏈,擁有完整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在其憧憬的“人機新世代”,服務目標不只是家庭,更有著向B端(Business)輸出解決方案的雄心壯志。比如,其機器人業務,正拓展智能製造、智能物流、消費者與智慧家居、機床和康復與醫療五大關鍵領域:雲計算服務業務“美雲智數”已擁有長安汽車等數十家大型客戶。

可以說,美的智能化最鮮明特徵是硬科技,其商業模式構建在領先的技術上,並著力於把控其中的核心技術;相較而言,海爾更關注組織和管理領域的創新,尤其是管理層力推的“人單合一”。

張瑞敏將“人單合一”視作其模式核心,並歸結為三大要點:企業從封閉系統變成開放系統,成為一個自治的微型企業網絡,“網絡內通信自由流動並與外界形成互為創意連接”;員工從自上向下的指令的執行者變成自主人,可選擇或選舉團隊的領導和成員;用戶將從一次性顧客變成終身用戶。

“人單合一”將企業結構轉變成風險型創業企業集合體,而海爾平臺已連接超過2000家來自全球各地的小微,每家小微的領導人如同CEO一樣擁有”做出決策、僱傭員工、擁有分配的權力”。

張瑞敏認為,人合單一的商業模式和物聯網經濟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協同效應”,幫助海爾蛻變為“一個非線性系統”,可迅速對收客戶數據進行響應,服務用戶個性化體驗並滿足其需求,而COSMO智能製造平臺,則成為不同主體進行協作中樞神經,也成為海爾複製其模式、推動智能戰略擴張的核心利器。

據公開資料,COSMO平臺模式已在農業、服裝業、鋼鐵等12個行業、11個區域進行復制,平臺上持續進行交互註冊的企業390萬家,以此平臺實現大規模定製式轉型的企業有3.5萬個,且已有淄博COSMOPlat建陶產業基地等轉型樣板。張瑞敏認為,物聯網時代會是“生態圈的競爭”,智能戰略佈局核心是U+、COSMO兩大平臺,這預示著,海爾可能更側重於生態圈的打造與運營。

事實上,兩家呈現的差異,只是戰略重心有所不同,並不代表在各自突出的領域無所作為,比如,在美的平臺上,同樣開始彙集供應商組織協作。萬物物聯、人機協作的時代只是剛剛開啟,無論採取何種路徑,先行者的嘗試,均能為後來者帶來很多思考和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