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的教育真相

顛覆認知,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的教育真相

(一)由“祖母去世”引發的數據研究

先來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中室牧子是一位教育經濟學者,在他所著的《學力經濟學》一書中提到了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讓人忍俊不禁但也深受啟發。

這位教育經濟學家擔任過很多人的(一百到五百不等)任課老師,他發現,每次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的祖母都會“不幸去世”,學生也會因為“祖母的去世”而拖延考試日期。

這位教授是位經濟學專家,由此,他對自己的授課情況進行了數據分析,他發現,學生在期中考試前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時的10倍,期末考試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時的19倍,更重要的是,平時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在考試來臨的時候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時的50倍。

他把自己的數據分析結果告訴學生:考試當天,你們祖母的死亡率最高。

從此以後,他的考試再也沒有出現過學生因為祖母“去世”而請假的現象了。

中室牧子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運用大規模的數據對教育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一定會比其他的方式更有說服力也更有價值。

那麼,這位經濟學家在《學力經濟學》一書中將告訴我們哪些顛覆我們認知的教育理論呢?

(二)物質獎勵可以提高孩子的學力水平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如果期末考試考得好,就獎勵你多少零花錢。

或者說,如果你好好學習,等你過生日的時候(元旦的時候、聖誕節的時候)就給你買你想要的禮物。

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獎勵方式並不會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人們都有優先選擇眼前立刻獲得的滿足感,這樣的空頭支票並不能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他們拖延症的解決並沒有多大的作用。

所以,孩子該怎樣還是怎樣,但,假如你說,你在五點之前就做完作業的話就獎勵你一塊橡皮;或者說,你今晚讀完這本書並能給我講講的話,就給你買一個小玩具。也許你的孩子真的馬上就可以行動起來,立刻行動去完成你佈置的任務。

哈佛大學教授弗賴爾致力於研究獎勵政策和孩子們的課堂出勤率、以及學力之間的因果關係,他曾在美國的五大城市進行試驗,涉及250所學校,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36000名學生都參與了這項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不應該依據考試成績等輸出型指標給予獎勵,而是依據讀書、完成作業等輸入型指標給予獎勵。

說明,物質獎勵對孩子是一種行得通的教育方法,但是,這種獎勵應該是即時性的,馬上行動就獲得獎勵與通過一個時間段的努力獲得獎勵相比,馬上獲得獎勵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高,他們的學習力更強。

另外,《學力經濟學》告訴我們,對兒童實施獎勵應該物質獎勵,(獎章、學習用品、玩具等)比金錢更管用;但是到初中和高中以後,金錢獎勵比物質獎勵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三)對教師改變物質獎勵策略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對兒童實施物質獎勵可以提高學力水平,那對教師實施物質獎勵可不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呢?

對此,美國智庫蘭德研究所聯合範德堡大學的專家等人的研究隊,在田納西州的某個學區,354所大學大約2萬名初中生和296位數學老師,分為有獎金組和沒有獎金組兩組進行一學期的教學對比,究竟是有獎金組還是沒有獎金組的教師更能提高學生的學力水平?

結果顯示:有獎金的教師組並不比沒有獎金組的教師能提高學生的增值價值,他們雖然有獎金,但並沒有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或者改善教學水平。

和對孩子的獎勵方式一樣,調整獎勵的策略就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方法是:只要告訴教師,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到手的獎金就會被收回,實驗最後的結果表明:怕失去獎金的教師們的教學水平都有提高。

中室牧子認為,針對教師的這項實驗是利用了人們討厭得而復失的心理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另外,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資格證考核通過等等,並不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在不久的將來,教育部門也許就會運用已經得出的實驗結果,採用對學生和教師不同的獎勵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力水平和教育水平了。

(四)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提高學力水平是個偽命題

閱讀習慣和學力水平是兒童所具備的不同的能力,是平行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這是很多家長、老師甚至教育專家都混淆的問題。

這一觀念的提出是針對“只要孩子大量閱讀就可以提升學力水平”而言的,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是想提醒家長們,不要輕信只要孩子閱讀就會提高學力水平,提高學習成績,這種觀念會讓家長產生錯覺——只要孩子閱讀就不會拉下功課,就會學習好,而導致貽誤孩子成長的時機。

真正提高學力水平和閱讀能力的關鍵是——“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

不僅僅是隻關心孩子的“閱讀”和“學力水平”,更重要的是父母為孩子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和學習方法,可以為孩子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可以說,父母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調查顯示,父母高學歷、高收入,孩子的表現往往表現出更高的學力水平。

美國內華達大學做了一個包括27個國家、7.3萬名學生的調查,調查發現,家中有藏書的孩子大學畢業的比率比家長沒有藏書的孩子多20%,家中藏書超過500冊以上的孩子受教育的時間也平均多出了3.2年,家中的藏書數量、家長的經濟狀況決定了孩子的受教育長短。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學力水平和閱讀習慣培養不僅僅是孩子決定的,更重要的是家長的關心程度、教育理念、學習方法、經濟狀況決定的,所以,如果,孩子的學力水平低,閱讀習慣不好,家長是不是可以從自身找原因呢?

(五)學校分層次教學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分層次教學(快班、慢班)是一直飽受詬病的教育策略,很多教師和家長覺得這是一種不公平的教育措施,無論對學力強的學生還是對學力差的學生,這種打破生態平衡的做法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

麻省理工學院杜佛羅教授在肯尼亞小學做了一場實驗,實驗按學力水平相同班和學力水平不等班進行教學,實驗結果證明:按照學力水平分班,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力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擁有同等學力水平的孩子在一起學習更能促進彼此的學習,同時,如果和較高於自己水平的或者低於自己學力水平孩子一起學習時都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反而,這種學力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但同時,也要看到優秀學生的模範帶頭作用,如果,本身學力水平有欠缺的孩子經常請教學力水平很高的學生(說明這個學生有改變的意願),他同樣會受到正面影響,從而提高自己的學力水平。

西漢劉向的《後漢書》裡有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說明我們的文化和教育很早就知道了環境可以影響和改變一個人。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遇到不好的環境該怎麼辦呢?

“搬家”就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母親就給了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為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她和孩子搬了三次家,孟母可以說是我國重視教育、重視環境對孩子影響的第一人。

搬到哪裡去?

搬到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裡去,也就是搬到我們所說的“學區房”去。

學區房價格的火箭式上升與很多家長意識到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住“學區房”的家庭都是為孩子的學習為目的而來的,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這樣的家庭真正捨得為教育投資,當然這些家庭在經濟收入、學歷水平和見識、修養方面都優於其他家庭,這樣的環境和氛圍更適合所有孩子的成長。

這些話有點極端,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要為了孩子搬到學區房裡,但是,家長一定要重視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密切關注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因素,及時調整家庭策略,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五)對教育如何投資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教授首先提出“人力資本論”,這個論點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項經濟活動,那它就是對未來的“投資”。

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非常重視對子女教育投資,就像對股票和債券的投資一樣,家長們也希望通過對子女的高投入獲得孩子在將來有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為孩子的教育猛烈花錢是家長們普遍認可的、廣泛接受的投資理念。

問題是,多花錢就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嗎?

同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赫克曼教授通過實驗告訴我們:對孩子的投資並不只是針對學習力的投資,更重要的是對孩子人格形成的管教、對孩子健康的支出。確切的說,相對於孩子的自我認知、積極主動、忍耐力、自制力、元認知策略、社會適應性、恢復能力和應對能力、創造性和性格特徵這些非認知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習力的培養只是小case。

因為,學習力代表的是孩子學習的成績,而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則決定了孩子能不能成功,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室牧子在《學力經濟學》中真切的告訴讀者,不要因為耽誤學習就阻止孩子參加社團組織和社會活動,這些鍛鍊孩子能力的活動應該多多益善,非認知能力就是在孩子的不斷失敗,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不斷鞏固中得來的,不是僅僅因為孩子學習好就可以獲得的。

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是有時間效應的,能否抓住教育的契機也決定了教育投資的收益。

總體而言,對教育投資(父母的時間、精力、金錢),應該是孩子年齡越應該下大成本投入,因為,投入的收益率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的,孩子年齡越大,收益成本越低。

這個教育投資理念也應該被我們家長重視起來。

(六)教育政策的制定應該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特朗普對中國宣佈實施貿易戰以來,各種文章刷屏,雨果獎得主、經濟學家郝景芳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的文章,在文章裡,她直指我們的教育環境太容易培養“我們的學生很優秀,但是什麼沒有想做的事情”的學生,孩子們不懂提問、不懂思考、不懂質疑和辯論、不懂自己尋找答案和獨立表達等等,我們的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她說的沒錯,但是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提問、思考、辯論、質疑呢?我們的教育體制對體制內的諸多問題會提問、思考、辯論、質疑嗎?

方法在哪裡?

美國教育就為我們提供了先進的學習方法,雖然嚴復的那句“師夷長技以制夷”已完全不適合現代社會,但靜下心來虛心跟比自己強大的的人學習也是一種本事和能力。

美國不止一次修改對基礎教育的法案,1983年,美國提出《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2001年,布什政府推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2002年,頒佈《教育科學改革法》;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每一個學生成功法案》,這些法案的頒佈可不是某個或多個教育權威共同制定的教育政策,而是每一個法案的頒佈都基於“科學依據”,都是運用科學方法檢驗出來的。

教育專家使用一種“隨機比較試驗”的方法,在小規模的範圍內對教育政策的實施開展對比試驗,反覆確認每一項政策的性價比,運用數字計算來得出究竟是哪個政策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果。

並且,在《教育科學改革》法的推動下,美國地方政府和教育委員會如果想獲得更多的教育資金,就必須拿出科學依據來證明自己實施的教育政策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評價方式可不僅僅是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也從非認知能力(元認知策略、毅力、自制力)以及提問問題的多寡、深淺、質疑的質量、辯論的能力以及獨立表達能力的培養方面等多方面進行隨機比較試驗,不斷測試教育政策制定是否能夠符合既定的教育目標。而且,美國的地方政府和教育委員會也會自覺的運用“科學依據”來檢驗教學成果。(《學力經濟學》沒有涉及這些實驗)

這是我們最應該向美國教育學習的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理可依有據可循,不依據某個教育專家或者權威的個人主觀經驗,這是美國教育優於我們的先進所在。

《學力經濟學》還提出,在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充分的科學依據意識很淡薄。

小結:

以上內容是我看了中室牧子《學力經濟學》這本書的讀後感,不全面,僅僅是抒發我個人對這本書某個方面的感受和體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對這本書讀出自己的見解。

這本書非常好,建議大家都買來看看,會顛覆我們的教育觀,也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解決辦法,可謂是幹活滿滿。

湯媽:湯曉鳳,高中教師,教育碩士,家庭教育指導師,對一切教育問題感興趣,也歡迎您來和我探討教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