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含沙射影的水怪,被它的毒沙射中人影,就會喪命

蜮是一種古老的水怪,生長在南方的山溪中,口中能射出毒沙,只要射到人的影子,此人輕則生瘡,重則致死。古時山深林密,登山涉水之際,多有毒蟲猛獸害人性命,蜮便是令人生畏的水怪,承擔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而在現實中,蜮卻難覓蹤跡。


蜮:含沙射影的水怪,被它的毒沙射中人影,就會喪命

· 蜮 清雍正內府版《古今圖書集成》·


按張華《博物志》載:“江南山溪中,水射弓蟲,甲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氣射人影,隨所著處發瘡,不治則殺人。”幹寶《搜神記》亦載:“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葛洪《抱朴子》認為蜮是形狀像蟬的飛蟲:“吳楚之野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蟲也,狀如鳴蜩,狀似三合杯,有翼能飛,無目而利耳,口中有橫物角弩,如聞人聲,緣口中物如角弩,以氣為矢,則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發瘡,中影者亦病,而不即發瘡,不曉治之者煞人。”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蜮的形貌不一,毒沙射人的特徵幾乎是一致的。

《竹書紀年》提到了蜮的來歷:“周惠王二年,王子頹亂,王出居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按此說法,蜮是玉石所化。《洪範五行志》則認為蜮“生於南越,南越婦人多淫,故其地多蜮,淫女禍亂之氣所生也。”因是淫邪之氣所化,蜮有劇毒傷人,這裡暗含了一種道德評判,不言自明。


蜮:含沙射影的水怪,被它的毒沙射中人影,就會喪命

· 蜮 清刊本《欽定補繪離騷圖》·


南方瘴癘之地,像蜮這樣的害人蟲真不在少數,《詩經·小雅·何人斯》雲:“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所謂鬼蜮世界,即兇險之地,《楚辭·大招》中也有“魂兮無南,蜮傷躬只”的句子,古老的南方,充斥著毒蛇猛獸,還有暗箭傷人的蜮,防不勝防。後來有“含沙射影”的成語,指的是暗中攻擊或陷害人,也是由蜮這種怪物得來的比喻。

如此陰毒的水怪,卻有人以此為食。《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蜮民國:“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國人姓桑,還射殺蜮作食物,在傳世的《山海經》圖本中,蜮民的形貌是彎弓射箭的獵手,蜮成為他們口中的美食,他們所射之蜮,出現了獸形和鱉形兩種不同版本。


蜮:含沙射影的水怪,被它的毒沙射中人影,就會喪命

· 蜮民國 清刻本《山海經繪圖廣注》·

蜮民國對付蜮是用箭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剋制蜮。《周禮》中有一個官職叫做“壺涿氏”,其主要工作就是“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壺涿氏所除的水蟲就是蜮,這裡指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敲打瓦制的鼓來驅逐,另一種方法是用燒燙的石頭投擲,可把蜮燙死。葛洪在《抱朴子》中還開出了一個旅行必備的藥方:用等量的雄黃和大蒜在一起搗碎,外出時帶雞蛋大小的一丸,被蜮射中生瘡之際,就用該藥塗抹瘡口,即可痊癒。此外葛洪還提供了一個方法,蜮在冬天蟄伏,可在大雪天尋找,“此蟲所在,其雪不積留,氣起如灼蒸”,掘地挖出來,陰乾後研成粉末隨身攜帶,夏天出行就不會被蜮傷害。李時珍《本草綱目》開出的藥方是:“以小蒜煮湯浴之”。《埤雅》則認為蜮最怕鵝——“鵝能食之,《禽經》所謂鵝飛則蜮沉”,因此可以放鵝把蜮吃掉。《毛詩陸疏廣要》中說南方人在渡河之前,“先以瓦石投水中,令水濁,然後入”,這樣自己的影子就會渙散不清,蜮就無從下口了。

這些方法看上去無懈可擊,面對看不見的威脅,古老的智慧總會想出對策,並將其發展為一種令人信服的學說。針對想象中的動物,人們使出了渾身解數,蜮的形象反而藉此得以強化。


蜮:含沙射影的水怪,被它的毒沙射中人影,就會喪命

· 蜮民國 清刻本《山海經存》·


與蜮相似的,還有幾種怪物,《埤雅》中記載一種怪蟲蛷螋,“遺溺中影,則疾人”,即撒尿在人影處,人身相應的部位即生瘡。《南中志》中又有鬼彈,“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無形無質,更是近乎鬼魅般的存在。

古人認為氣類相感,人的影子亦是人體的一部分,甚至是魂魄凝聚在其中,才有含沙射影致病之說。蜮的存在令人困惑,就連李時珍在談到蜮也說“萬物相感,莫知其由”,說不出個究竟。蜮這種怪物,始終停留在傳說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