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奇育記MEET的第502篇內容#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馬上要放寒假了,準備好給孩子輔導寒假作業了嗎?為了個人健康,家庭幸福,「恐輔症」瞭解一下。

名稱:「恐輔症」

症狀:多發於父母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主要症狀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大吼大叫、忍不住拿起戒尺、默默關上了孩子寫作業的門,感覺自己在“渡劫”……

“陪作業”成了媽媽圈能迅速拉攏關係的新晉話題,不管你是高冷還是高暖,話多還是話少,一提起“陪作業”的辛酸,簡直可以喝上一杯聊通宵。

為了大家過個愉快的春節,蜜特醬邀請了“天使和堅果派”創始人兼CEO——陳蓉,給大家支招。

作為前奧美高管,現在的親子機構創始人,她越來越忙,無法百分百陪伴孩子,更不用說時時刻刻“陪作業”,但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比她嚴格多了,在她家,為了寫作業“兵荒馬亂”的場景很少見,用她的話來說,孩子形成了“內驅力”。

有“內驅力”的孩子,會自己從心底生長出一股向上的力量,主動求好,主動學習,主動面對、解決問題。不僅是寫作業,孩子的整個人生都會受益無窮。陳蓉總結了四個方法,甚至動用了“合同制管理”,來培養這種美好的力量。


✎✎✎天使姐的分享✎✎✎我是分割線



作為一個對孩子有要求的媽,在“作業要做好”和“差不多得了”這兩種話語體系裡,我向來是選前者的。

有一天,已經晚上10點,11歲的女兒果果還在埋頭檢查作業。我瞭解她的學習狀況,看她精益求精的樣子,忍不住說:“差不多得了。”

話說出口我有些感慨,這一天來得這麼快,在這類基本問題上,我已經不用監督,她對自己的要求比我嚴格多了。

換句話說,她的內驅力,已經形成了。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 在拿騷,巴哈馬首都,我帶著11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游學


以前在奧美做高管,全球飛,工作強度大,沒辦法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後來創業,做了「天使和堅果派」,借工作契機跟兩個孩子相伴的時間多了些,但忙碌更甚。

無法百分百陪伴,如何讓孩子一直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呢?

我的辦法是,培育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他們從心底生長出一股向上的力量,主動求好,主動學習,主動去認知、面對、解決問題。

創立「天使和堅果派」的這幾年,聽不少父母們說起:

“每天要監督孩子按時完成作業,還要花大量時間給輔導、檢查,真的很痛苦。”

“上課外班,成了我和孩子的互相折磨。”

“所有事情好像都是我在強制安排,孩子被動接受,做起來興致不高,當然效果也不好。”

在我看來,這都是內在驅動力的問題。內驅力一旦形成,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提高,也就是俗話說的:能自己管好自己。

建立內驅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我簡單梳理了下這些年的做法,感悟如下: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我們家是合同制管理。我把管理公司的經驗,也用在了孩子身上。

每學期開始,我、老公、女兒、兒子會圍在一起制定當季度每個人的計劃。最核心的是,約定每個人各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你們倆的主線是學習,我和爸爸是工作。

預先進行後果分析:

░ 如果你們無法完成好學習事宜,比如做作業,我和爸爸就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協助你們,這勢必影響到爸媽工作。

░ 爸媽為了仍然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可以犧牲睡眠。但這就會損傷身體健康,長期來看,也無法經營好公司。

░ 公司經營不好,爸媽就可能要回到原來那樣,在別家企業上班,忙得每天見不著人,不能陪伴你們。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所以,各自做好自己這一份,是幸福全家的最佳方案。講好,簽字,按手印。

從果果一年級開始,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灌輸這套哲學。到8歲的暢暢這裡,家庭文化形成,他從來都認為,做好自己的事,天經地義。

但孩子的自覺性絕不是靠講道理就能一步到位的。

你要不斷強化這件事。

果果剛開始也並不是執行力滿分。我會陪她,比如一起寫作業。

一張桌子,她在對面寫作業,我在這側工作。是的,我不是真正意義上跟她一起寫作業,我在做自己的事,而重點是,我讓她習慣這種安靜、專注做事的方式和氛圍。

規矩定好。比如外婆不能一會兒端水一會兒拿水果;衛生間也提前去好,一旦坐下,就專專心心。

如此重複,她就會知道學習、寫作業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要靜下心來完成,習慣因此養成。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這是第一步。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每個人對真正好的東西都會心生嚮往。孩子的眼睛最純淨,內心的可容納空間無比廣闊,你讓Ta看到好的人、好的故事、好的學校、好的目標,Ta自然會喜愛、靠近它們,併為之努力。

我們最近一次在美國的營地活動,參觀了全美排名屬二屬三的一所高中。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 美國Groton小鎮,果果在參觀全美排名第三的高中


結束後果果輕聲跟我說:“媽媽,我想考這個學校。”

前兩年她可不是這麼說的。每每談及到國外唸書,她的回答都是:你去我才去,我要跟你呆在一起。

這次到了當地,看完令她心服口服的學習環境、方式、氛圍,她態度180度轉變,開始自己列計劃:

░ 那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 哪一年來考試呢?

░ 9年級?那我的時間豈不是很緊張。我為什麼需要9年級就去考試呢?能不能再晚呢?

░ 在美國讀高中是寄宿呢,還是一定得媽媽陪著我?

她心裡默默有了目標,開始思考如何實現,開始詢問途徑、方式,並評估可能性。

確定她有這個想法,回來後我們增加了一些課外補習的安排。哪些需要補課,哪些得靠你自己完成,比如背單詞、刷題,我們跟她講好。

她照單全收,積極提升起來。寫作課安排在週六上午9點,不能睡懶覺,她起得辛苦,每次都說:再給我5分鐘!當我告訴她又過去10分鐘了,她自己著了急:來不及了趕緊的!

這一輪動力、行動力的源點,當然要追溯到美國之行。這一點,在許多參加過堅果派夏校孩子身上也得到了驗證:很多孩子參加夏校後回國,都會主動要求補課,比如想提升英文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因為在夏校辯論時,他們發現身邊厲害的同學太多了。

看世界,看更好的世界,價值正在於此。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如果孩子身邊都是積極上進的同伴,Ta自然也會積極上進。這是來自群體的驅動力。

似乎太絕對,卻真正經典,極為奏效。

果果經歷了兩次轉學,從原來學校輕而易舉做學霸,到在現在學校發現,自己需要更努力,再到正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對自我產生更清楚的認知。

這是我特別樂意看到的。對於孩子,我從來不刻意要求他們學習成績多好,我希望他們能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看到身邊朋友都各有各好,孩子會主動反思、認知自身,並希望與其他人齊頭並進。這很像團隊的力量,一個優質團隊會讓成員整體提升。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 一個優質的朋友圈,讓孩子不斷“向好”


有些父母跟我討論,把孩子放進一個太優質的群體,不會給Ta太大壓力嗎?

我認為,家長的引導很關鍵。

果果到了新學校,發現班裡的數學學霸已經在做高一級的數學題目了。她心態很好,知道數學不是自己強項,她要做的是保持進步,跟自己比,每次比上一次考得更好。而她自己的優勢項目,要繼續保持。

我經常跟她說,媽媽也不是什麼都好。你看媽媽這方面不行,但另一方面非常好,每個人都是這樣。

一個優質朋友圈的最主要作用,不是帶來競爭壓力,而是營造“求好”的氛圍,再通過家長引導,培養孩子認知自己、擁抱多樣性的能力。

對自我有更清楚的認知,知道如何應對競爭,對於保持和增強內驅力,是非常重要的。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最後一點,世上所有規則、道理、方法,其實都是雙刃劍。

所以在講內在驅動力這件事上,我一直說,家長的引導非常關鍵。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彆扭,哪怕你用了上述這些方法,取得的卻可能是反效果。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只有建立親密關係,和孩子建立最深厚的信任,引導、教育才會真正奏效。

即使現在,果果和暢暢已經比較大了,他們洗澡時,我還會常常在浴室門口等著,跟他們聊聊天。到睡覺時間,我會陪著躺幾分鐘,說點兒悄悄話,兩個孩子輪流,一天陪一個。

正向溝通來自健康親密的關係,通過愛,建立信任,是教育的基礎。

提高孩子的內驅力,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strong>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從平安喜樂到腦梗中風只差了一本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