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發佈會如何做到“霸氣萌”?

国防部发布会如何做到“霸气萌”?

2018年12月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公佈紀念海軍護航10週年抽獎活動獲獎名單。因為一字一句念出網友“奇葩”網名,這段視頻走紅網絡,吳謙也被網友直呼是“霸氣萌”。圖片來源/國防部官網

国防部发布会如何做到“霸气萌”?

明明是我國“最嚴肅”的國家部門之一,卻在記者會上放起最動人的影片。身著軍裝的發言人逐字念出“奇葩”網名,被網友山呼“霸氣萌”。高密度金句頻圈粉,重大事件“秒回應”……

近年來,國防部這些“現象級”的新聞發佈嘗試,不斷更新公眾對中國軍隊的瞭解認知,也代表著中國新聞發言制度的“高水準”。

我國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已超過35個年頭。2018年底,66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公佈了發言人新名單。完善和創新新聞發言制度,如今已成為中國政府部門塑造“時代群像”的重要課題。

記者會上“放電影”

2018年歲末,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最後一個問題結束,大屏幕忽然滿目飛雪。

畫面裡,邊防軍人在冰天雪地的生命禁區巡邏,用繩子互相綁在一起;風雪將他們封鎖在冰原上,馬匹拖著戰士摔倒在冰面。海拔5380米的神仙灣哨所、崖壁坡度85°的詹娘舍哨所、最低溫度-60℃的伊木河哨所、雲南掃雷大隊等,依次閃現。

“在我們闔家團聚的時候,請不要忘記衛國戍邊的邊防軍人。”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解釋短片,“青春不只是眼前的瀟灑,也有家國與邊關。”

其實,國防部記者會上“放電影”早已不是新鮮事了。

2018年初,國防部配合全軍實戰實訓,發佈了短片《礪兵-2018》。雄壯的音樂搭配難得一見的訓練畫面,2分鐘的片子裡出現了數十種軍隊裝備,以及至少7次導彈發射場景。

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之初,國防部發布了以5名退役軍人為主角的短片《老兵》,在微博上被轉發超過3萬次,很多退役軍人“排隊”留下評論:若有戰,召必回。

可能是最嚴肅的國家部門,卻塑造了頗具“性情”的新聞發佈風格。

在某次駁斥所謂南海“軍事化”問題時,吳謙亮出照片,講述了一箇中國軍隊在南海救助外國擱淺帆船的故事。

這種“性情”的例子,還包括前不久的國防部官微抽獎。身著軍裝的吳謙,在發佈會上逐字念出“阿狸烤魚豆腐湯”“zwzwzwzwz”等獲獎者“奇葩”網名,被呼“霸氣萌”,走紅網絡。

“霸道總裁範”的金句

在吳謙看來,國防部創新化表達方式的核心,就是注重寓政策於故事,“把官方原則立場用故事講出來”。

在國防部講故事的過程中,大量“金句”也高密度產生。

國防部前發言人楊宇軍,就是一部“金句製造機”。他曾在記者會上說,遼寧號航母不是“宅男”,不可能總待在軍港裡面,肯定要遠航,這成為國防部經典回答之一。

在回答我國軍隊數十年沒有經歷過實戰,“尚能飯否”的提問時,楊宇軍隨口接過典故,回應說:“我們不是垂垂老矣的廉頗,而是充滿血性的戰士。”

正是這些“金句”,讓很多年輕人關注起中國軍隊。

某次回應日方炒作中國軍艦通過宮古海峽時,吳謙表示:“這主要是心態還沒有調整好,心病還沒有治好。也許是中國軍艦過宮古海峽過得少了,那麼今後我們多過幾次,日方習慣了,也就好了。”網友親切評價為“霸道總裁範”。

中國傳媒大學培訓學院院長董關鵬注意到,國防部例會雖是每月一次,但金句出現的頻率,超過很多每週開發佈會的部門。“金句”的優勢,是高效率地讓受眾記住想要傳達的內容和態度。

除了創新化表達,國防部也在不斷提升新聞發佈的及時性、開放度。每月一次的例行記者會之外,近年來國防部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發佈消息的頻率大幅上升,有關國土安全、南海航行、國外不當言論等事件發生後,一般不超過2個小時便作出回應。

四代發言人的“攻堅戰”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制度起步於2007年9月,相對1983年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初建、2003年開始新聞發言人制度化建設來說,起步較晚。

2007年以來,先後有6位發言人站上國防部發布席,分別是胡昌明、黃雪平、耿雁生、楊宇軍、吳謙和任國強。“起跑落後”的幾代國防部發言人,打響了歷時十餘年的新聞發佈“攻堅戰”。

從大事應對到例行發佈,再到“主動出擊”,是這場攻堅戰的“戰術思路”。國防部歷任新聞局局長鬍昌明、耿雁生、楊宇軍、吳謙,都在主動拓展新聞發佈的頻率。

胡昌明任新聞局局長時,國防部的新聞發佈秉承“大事不缺席”。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後,國防部舉行了首場專題新聞發佈會。此後,國防部逢大事便站到前臺。

耿雁生任職時,國防部做到了“約會不爽約”,建立每月例行記者會制度。到了楊宇軍任內,國防部實現“多屏天天見”——利用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軍方宣傳矩陣多渠道發佈。

楊宇軍曾指出,進入新媒體時代,做到“秘而不宣、少說多做”越來越難,而是“官方不說,媒體會報;中方不講,外方會炒”,要有力有效引導輿論,就需要“熱處理”。

至吳謙、任國強時期,國防部更加“全面主動出擊”,發佈頻率再次上升。現在,國防部每場記者會都能做到“有問必答”。所有記者的每個問題都會得到回應,發言人一直回答到無人舉手。

外交和輿論應對也是“重要戰場”

近日,國新辦發佈了新一批新聞發言人名錄,我國有66個國務院有關部門確定了新聞發言人。董關鵬認為,如今國防部已同外交部、教育部、衛健委等部門一起,處於新聞發佈實力的“第一梯隊”。

國防部提升新聞發佈水準的背後價值,意味深長。

“人民軍隊從來就是一支能征善戰、能言善辯的隊伍。”在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看來,“國防發言”的意義超越了信息發佈本身,它是一支重要的戰鬥力量。他指出,如今大國博弈和競爭,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全面較量。除了堅決的軍事應對,外交和輿論應對也是非常重要的戰場。

“口吐蓮花”的背後,暗藏著強硬態度。任國強舉例,像“撼山易,撼解放軍難”“美方不必‘甩鍋’,中方也不‘背鍋’”等金句,反映的就是一種毫不退卻的姿態。

“對潛在的敵人,有威懾作用,而對友好力量又不產生威脅。”他認為,“有威懾而沒威脅”,是最好的狀態。

雖常年面對“驚濤駭浪”的輿情,但國防部發言人幾乎是國家部委中最從容的發言人。用董關鵬的話說,他們從未發怒失言,體現出大國的冷靜,保持著“零事故”與“高傳播”的罕見統一。

這些高傳播的回應,也令國防部不斷“實力圈粉”。很多次例行記者會後,發言人的“金句”和視頻都會被媒體和網友廣泛傳播。而“圈粉”背後,得益於其始終如一的平視視角。例如吳謙把網友的“花式”網名逐字念出來,更多是出於對網友的尊重。

“圈粉”也增強了國防部新聞發佈的效果。董關鵬表示,國防部的發佈不僅解讀清晰、回應及時,而且得益於表達上的“接地氣”,是“管用”的發佈,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讓不關注軍事的人也來關注軍事,並且成為了和平而不是戰爭的‘粉絲’。”他說。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