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心理防御机制评估

NO.78

“我认为我们被那些支离破碎的人吸引,并不是因为我们修复他们的人生,而是我们想修复自己的人生。”

@Kris Kidd,<return>

最近好友二狗的公司吃了官司,被告上了法庭。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提这事,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的反应让我更加好奇,仔细盘问后才知道,始作俑者原来是某个平日里经常偷偷摸摸借(chao)鉴(xi)自家产品的隔壁老王公司。

本来这样屡次挑衅的行为已经够让人炸毛了,但抱着「凡是好东西,都值得借鉴,对方也不容易」的慈悲心态,他一直在试图说服自己和团队要理解要包容。

可万万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反而得了便宜还卖乖,反手就向法庭起诉,信誓旦旦说自己抄袭他们的产品。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我听后哑口无言,啼笑皆非,一边帮着朋友生气,一边试着动用所有的脑细胞来理解这种行为。最后发现,自己的同理心不太够。

就像「人至贱则无敌」,有些「疯狂」的行为,如果自己不置身于疯狂之中是无法理解的。

不过左思右想,窃以为这种“抄袭别人,反而说别人抄袭”的行为,正中了「心理投射」的防御机制。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说起心理投射,就让我想到苏轼与好友佛印之间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天,苏轼与佛印出游。

苏轼问佛印:“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佛印答道:“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佛印体胖,苏轼便趁机调侃他:“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粪一堆。”

佛印听后没有生气,微笑答曰: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有牛粪,所见皆化为牛粪。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1. 什么是心理投射?

偷偷告诉我:在你身边有你暗地里讨厌的人吗?你有没有觉得,其实TA们好像也不怎么喜欢你?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很有可能是陷入到了自己的投射中。

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心理投射指的是:

「一个人下意识地否认自身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而将其赋予外部世界,通常是其他人身上。」

因此,投射包含想像。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嗯,看来想象力太丰富,可能不利于看见事实…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唔,这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它确确实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投射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而是我们日常的认知行为中常常会发生的一种偏差。努力找一找,例子还是有不少。

■「都是因为你」系列

“都是因为你昨天要和我看电影,所以我今天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好!”

“都是因为你要我接孩子,所以我开会迟到了!”

“都是因为你没帮我把衣服洗干净,所以我今天汇报工作的感觉糟透了!”

“我现在过得这么惨,还不都是因为你……”

■「指责受害者」系列

那些强奸者,不说自己有罪,且说是受害者穿得太少。

那些偷盗者,不说自己有罪,且说是受害者门没关好。

这类例子,每次提及都会让人义愤填膺,不禁想问问「TA们这是哪儿来的自信!」——虽然,确实自恋的人会特别习惯于投射。

■「相处是相爱的坟墓」系列

你不是喜欢TA,你是喜欢你对TA的投射。当我们非常迷恋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对TA会产生很多想象,认为TA简直就是自己的Mr/Mrs.right!

然而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想象都是泡沫,TA就是TA,和自己的Ideal Type没啥关系。

■「你暗恋的TA,也暗恋你」系列

假如你暗恋一个人,会默默关注TA每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慢慢的你开始觉得TA和你之间的互动有点特别。进而觉得TA的每个举动(无论多么平常),都是喜欢你的信号。

讲到这里,推荐大家一部特别有意思的电影,叫做《天使爱过界》。

■「新发型」系列

你换了一个新发型,但你非常不满意。当你与朋友见面时,你很在意他们会不会笑你,所以你一见到他们就说:很丑,对不对?但他们很可能并没有发现你剪了头发。

......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聊聊那些年你遇到过的心理投射:)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一理论最初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写给威廉佛里斯的信中提出。

弗洛伊德在诊疗中发现,有些来访者会指责别人身上存在与自己一样的「某些不被接受的情绪或想法」

比如:一个出轨的丈夫(在投射的影响下),可能会告诉朋友是因为怀疑妻子在出轨,所以自己先出轨以免受伤。

又或者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在投射的影响下),往往担心自己的钱包被偷,或者买东西时被少找钱。

在上述情况下,心理投射可分为精神病性的非精神病性的。

前者是对于外部现实存在明显幻想,常有被迫害的念头,如“别人都想伤害我,因此我得保护我自己。”

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机制能够改变现状。当TA们的欲望并未得到满足时,那种不愉快感可以通过将责任推诿于他人,从而得到减轻。

后者指一个人将自己不承认的感情推给他人,如“不是我不好,是TA对我有成见。”它包括①由于某种怀疑而拒绝亲近别人。②对外界的危险有着过度的警觉性。

对使用者来说,它所能改变的是那些由于人际亲密关系受到威胁或由于体验到这种威胁而引起的烦恼。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事实上,我们向外投射的并不总是自己不好的部分。日常生活中,其他投射现象也很常见,他们更多作为一种日常的认知偏差,比如:

Complementary projection(互补性投射)

这种心理投射指的是人们觉得别人和自己的感知觉一样。

比如:每个人的色彩敏感度不一样,所以当一个人看出了两种颜色不同时,另一个人可能看不出。如果一个人深受心理投射影响,TA可能觉得这种不一样不可思议。

还一个比较悲情的例子是,你以为别人是你的好朋友,但对方却不这么认为。

Complimentary projection(赞许性投射)

这种心理投射指的是人们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拥有某些技能或品质,特别当别人是外来文化的人。

比如:一个人可能觉得别人和TA一样能心算。又或是一个相信自我奋斗的人,会觉得别人都该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2. 心理投射如何「保护」我们?

如果有一天贫穷的你在医院门口捡到一万块钱,没有交给警察叔叔。你觉得内疚,因为这可能是别人的救命钱。这时有个心理学家告诉你:

别烦了,据我发现,其实大家在这种情况下,都不会把钱交给警察叔叔。

这时,你会感觉好一点么?

如果,你感觉好了一点,那么此刻心理投射就发生了作用。

事实上,心理投射作为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保护着我们的自尊心免受伤害,维持着良好的自我感觉,特别是在降低焦虑方面有着「暂时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弗洛伊德认为:让一个人直接承受自己全部的不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了让自己在面对各种挫折和困境时不至于崩溃,所以我们默默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道防线,来「隔离」不好的自己。

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它的重要作用是:找个方法「安(qi)慰(pian)」自己,以此来渡过某些人生低谷,虽然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总的来说,使用心理投射可以减缓我们内心的焦虑。因为当别人「帮」我们分担「罪恶感」时,我们就不用对它负全责了。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学者曾总结,把那些令自己讨厌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推诿给他人时,有以下好处:

- 用否认方式逃避那些卑劣的或不能接受的。(我才没有这种讨厌的下流思想)

-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通过投射给他人,从而令自己获得对不能接受的东西加以攻击的机会,并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有安全感。(都怪你,事情才变得这么糟)

- 可以用强调别人和自己一样或比自己更坏的方式来得到满足。(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 以批评或阻止去做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来自欺欺人。(看,我是反对这些观点的,我不能允许这些东西以如此不道德的形式继续存在)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3. 心理投射的危害

如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投射的使用率很高。不过一般人并不是心理投射的资深玩家,往往只是逞一时之能,事后还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然而对于那些深度玩家来说,有些危害还是需要提一提的。

心理投射实际上是妄想症的主要机制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妄想症患者由于其幻想之深,以至于他的外部现实知觉被严重歪曲,自我已没有能力去正确检验现实。

虽然崇尚自由意志的我一直以为,一个人活在梦里,只要不危害别人,TA开心就好。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

TA会以为周围人要迫害自己,为求自保而攻击别人。又或是以为他人暗恋TA,而破坏对方已有的亲密关系等。

心理投射同样也是自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有着自恋倾向的个体往往以自我中心,不尊重恋人,反而会回过头来数落恋人不尊重自己。

而有着边缘性人格倾向的人则过度担心亲密的人会离开,所以常常指责恋人或朋友正计划离开自己。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戳这里,测测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4. 如何打破心理投射?

打破心理投射对于有些人来说的确很难,特别当某些不想被承认的情绪、情感被压抑的时候。

因为事实并不总是一个温柔的东西,直面它往往需要许多心理能量与勇气。

一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勇士,有时候与其直面,不如闭上眼睛,以求一时的心安。

作家Rick Kirschner认为心理投射是通过了以己度人的想象,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正面沟通。所以,深入沟通是打破心理投射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发现自己成为被投射对象,或是发现自己陷入投射时,总可以试着用“你为什么觉得……”来取代沉默,并且发现某些感觉线索。比如:

当有人向你抱怨:“他们都不关心我!”

你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都不关心你?”

这个发问,能引发对方解释自己的抱怨。

“因为他们都不在乎我是不是还活着!”

“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都不在乎你是不是还活着?“

“因为他们见到我时,都没有笑!“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是因为这个原因引发了以己度人的想象。接着,你们则可以根据,笑与在乎之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讨论了。

抓住想象的起源,才能看到事实本身。而事实远比我们编的故事仁慈,困在想象中无法自拔,只会让自己受苦。

以上。

广告时刻

当我们遇到能引发焦虑的情境或出现不合宜的冲动、欲望、想法时,我们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来减轻自己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了解自己的防御模式是挖掘自己潜意识的一个通道。那么,你知道潜意识在怎样保护你吗?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你以为和别人很熟,对方可不这么认为”丨你的潜意识究竟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这是我们的

深挖系列

每天了解自己多一点!

快戳这里,测试你的心理防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