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CFIC導讀:

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是人生中的三重苦,而放得下、忘得了、捨得,則是離開痛苦,走向新天地的三重新境界。站在同一扇門前,望向另一個方向,你會發現人生原來別有洞天。

佛家常說,人生有八苦。分別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苦

細數起來,人生何止千難萬苦:天倫之憾,風月之愁,黍離之悲,袍澤之恨,哪一件不是放不下、忘不了也捨不得的苦?

01

放不下

人生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誘惑,但是並非樁樁件件都能夠隨己願。

莊子看見魚兒在陸地上互相依偎,用彼此的唾沫溼潤身體掙扎求生。

此情此景,莊子發出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慨嘆。

聽來殘酷,但是細細思量卻是最好的結局。

與其相互制肘,不妨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全新的世界。大江大海,自在逍遙。

魚也好,人也罷。對於那些放不下的人和事,苦苦糾纏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還不如瀟灑放手,換來清風明月自相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然來了一場花花世界,哪怕不能過得精彩萬分,至少也要蕩氣迴腸。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莊子

02

忘不了

那年蘇軾在黃州,風雨交迫,愁思交加。曾經的滿腔熱血,曾經的躊躇滿志,都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讓人如何放得下?

如果蘇軾放不下,那麼他也就不會成為歷史上那個“文人的精神家園”的東坡先生了。且看蘇軾在被貶於黃州之後作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的沉浮與放下的豁達,在詞中體現得酣暢淋漓。放下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給自己一個安心的家園。

這個世上有那麼多的美好,總有屬於自己的在等待自己。而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會有別人得到,這樣也很好。

放得下的,卻不一定能忘得了。忘不了曾經的魂牽夢索,忘不了曾經的點點滴滴。縱使形骸已兩忘煙水裡,但是心中到底意難平。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蘇軾

我們依然說回莊子。這位宗師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傳奇和驚世駭俗。但是如果沒有這些驚世駭俗,我們的文化將多麼的乏味,我們的思想將多麼的空白。

莊子的妻子離開了他,惠子去莊子處弔唁。只見莊子岔開雙腿,一邊敲著瓦罐,一邊唱歌。

惠子很生氣,責問莊子居然不痛哭流涕,反而在靈前載歌載舞,簡直是對妻子的侮辱。

莊子卻回答道:如今死去的只是她的軀殼,靜靜地寢臥天地之間。我的妻子回到了她原來的地方,我不為她高興,難道還要為她難過嗎?

在莊子的心中,死去的只是肉體靈魂卻可以永存。回到千里之外的姑射之山。想必莊子此時的心中,亦是碧空颯颯,一脈浩然之氣。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活過、愛過、寫過。這應該是這位著名作家最為滿足的事情。

放下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他們躺在時光的流水中,溫柔的注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僅僅從行為上,更是從心靈上忘記他們,給彼此一份天空海闊。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03

捨不得

如果說放的下和忘得了是學會選擇生命的兩重境界,那麼捨得就是重新成就的第三重境界。

星雲大師說: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捨得捨得,有舍才能有得。二者相生相對,相輔相成。

人的一生赤條條而來,生命被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漸漸填滿,但是最終又無牽掛而去。與其抱殘守缺,不如及時捨去。苦苦挽留不會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但是勇於捨棄也許卻會柳暗花明: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比爾·蓋茨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就會掉到兩把椅子之間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我一生只選定了一把椅子。”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蓋茨在其微軟產品走向規模後就迫不及待的涉足其他領域,諸如房地產或者金融行業,那麼,我們也就收穫不到如此具有匠人風範的唯美作品了。蓋茨的“舍”,恰恰成就了微軟的經典。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比爾·蓋茨

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是人生中的三重苦,而放得下、忘得了,和捨得,則是離開痛苦,走向新天地的三重新境界。站在同一扇門前,望向另一個方向,你會發現人生原來別有洞天。

王陽明: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人生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1、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2、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就算不想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3、一點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大意: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感悟:剋制自己,是為自己氾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慾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4、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5、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譭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矇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6、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大意: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靜,所以王陽明才說那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7、矇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沒有物慾牽累矇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矇蔽,不能遵從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矇蔽。

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矇蔽的心,如矇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8、好學+堅持=涵養

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大意:人應當知學。求學講論無非是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只是因為涵養的志向不夠真切。

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

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原因諸葛亮和王陽明也說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9、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10、要想快樂,須哭出來

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後才能樂,不哭就不會樂了。雖然痛哭,此心卻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樂。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覺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過年,真到過年時也就沒有年味兒了。王陽明說的道理,完全合乎陰陽辯證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為明天的快樂打基礎。王陽明同時還告訴我們,實在忍不住,就哭出來吧,發洩正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最好方式。

11、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只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

感悟:為什麼厭棄外物就是驕橫怠惰?因為那背後是你對這個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運作只依造化,又有什麼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12、遇到惡人,最好的辦法是別理他

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大意: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去責備他的過失,反倒會激起他的惡性。

感悟:對於那些不地道的人,講理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滿腦子的歪理邪說,永遠能拿來跟你胡攪蠻纏,要說服他們等同於改造他們的整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怎麼可能!

你跟他們探討下去,不但說服不了對方,他們還會不斷憤怒失態。你如果跟著嗆,他們就會變本加厲。看來王陽明也是遇到過這樣的人。所以碰著了,趁早閉嘴吧。

13、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大意: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感悟:這種狀況恐怕比較普遍——一個忙慣了的人,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無所適從,無聊得要死。人這樣,心也是這樣,平常胡思亂想慣了,腦筋就閒不下來,吃飯時、睡覺前也會胡思亂想。

怎麼辦呢?就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14、詆譭他人,耽誤的是自己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大意:用言語詆譭他人,這種詆譭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感悟:耽誤人的其實不是詆譭,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顆心狹隘戾氣,不夠寬容和涵養,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詆譭上,那麼就既在加劇心中惡疾,又沒有時間精力去改善這種狀況。

那麼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誤了。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其中的值與不值,一目瞭然。

15、你只是不夠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大意:持守志向猶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裡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呢?

感悟:王陽明這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你為什麼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總是容易三心二意開小差?不是那些讓你分心的人和事的問題,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夠定、志不夠堅,這才是根本。

學王陽明,要牢牢記住一點: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從心上找原因。而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夠定,心性不夠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