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不再是夢 恆大幫扶畢節三年助數十萬貧困戶夢想成真

12月1日是恆大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三週年。3年前,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響應國家扶貧戰略號召,擲地有聲的發出了結對幫扶畢節的承諾,那麼3年了,扶貧成果怎樣,我們先來細數一下。

結對幫扶畢節三年來,恆大已捐贈到位60億元扶貧資金,其中定向捐贈給大方縣的30億資金全部到位,大方整縣2018年底將實現全部脫貧;已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截至目前),已助力黔西縣於2018年9月成功脫貧摘帽。到2020年底,還要幫扶72.46萬人穩定脫貧。

恆大對畢節的結對幫扶可以說包含了方方面面,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產業扶貧和易地搬遷。三年來,恆大集團計劃投入44億元截至目前,畢節全市已經有近11萬人,在恆大幫扶下圓了安居樂業夢。產業扶貧方面,恆大幫扶的效果也是碩果累累。

安居樂業不再是夢 恆大幫扶畢節三年助數十萬貧困戶夢想成真

扶貧效果怎麼樣 幫扶對象說的算

易地搬遷作為恆大幫扶畢節最大亮點之一,扶貧成果得到了當地貧困戶的肯定。

12月1日下午,畢節市七星關區風和日麗,39歲的搬遷戶陳林站在營盤山公園上俯瞰恆大建設的七星關碧海陽光城項目,連聲感嘆規模太大,一眼望不到盡頭。碧海陽光城是七星關區歷史上規模最大、投入最多、速度最快、品質最好的一個大型易地搬遷安置工程,陳林不僅在這分得一套嶄新四居室,還在安置區物業公司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這一天,剛好是恆大幫扶畢節三週年。

陳林在搬進七星關碧海陽光城之前,一家5口住在七星關區陰底鄉先鋒村,那是兩間父輩建設的木板房,至今已有二三十年曆史,漏風漏雨,而且家門前的幾塊地,一年到頭也沒什麼收成,一家人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2015年底,畢節全市貧困人口115.45萬人,很多人住在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的深山老林裡。恆大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全國政協鼓勵支持下,從2015年12月開始結對幫扶畢節市,無償投入110億元,派出2018人的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一幅氣勢恢宏的社會扶貧畫卷在烏蒙大地全面鋪開。

恆大針對住在深山老林裡水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房子不遮風不擋雨、無生活保障的貧困群眾,堅決實施易地搬遷扶貧,計劃投入44億元,在畢節10個縣區建設12個移民搬遷社區及50個新農村,解決畢節市22.18萬貧困戶的移民搬遷。

三年來,恆大已幫扶畢節全市搬遷10.7萬人。其中,援建大方縣的50個新農村和縣城安置區奢香古鎮,已於2017年6月30日前完工並搬遷入住;建設全市8個縣城安置區項目已陸續搬遷入住,今年年底前全部交付使用。

安居樂業不再是夢 恆大幫扶畢節三年助數十萬貧困戶夢想成真

藉助“互聯網+”新形式讓“供產銷”一體化

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規律,但是在極端貧困地區,如何創新模式成為產業扶貧的關鍵問題。

貧困地區的產業經常陷入一個怪圈:產量好了,價格低了;價格高了,產量低了。看似公平合理的市場規律,卻讓樸實的農民暈頭轉向:不知道種什麼、不知道種多少、不知道怎麼種、不知道賣給誰。

恆大調研組通過全方位細緻的產業實地調研,瞭解到大方縣受氣候條件影響,蔬菜品質較高。因此決定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幫助當地發展蔬菜產業。

10餘家蔬菜上下游龍頭企業,被恆大引進到大方縣,並配建蔬菜集散中心,藉助“互聯網+”的手段,根據市場需求直到育苗中心生產。蔬菜成熟後,由集散中心到田間地頭向合作社現場收購,然後集中洗、揀、分,把綠色蔬菜供給到重慶、貴陽等全國各地。

通過這種“供產銷”一體化的蔬菜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解決了農戶“不知道種什麼、不知道種多少、不知道怎麼種、不知道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

將產業扶貧落實到“買養產賣”一體化

恆大扶貧調研組經過實地考察研究,摸索出一條獨特的“買養產賣”一體化產業扶貧新模式。

“買牛不愁錢,養牛沒風險,產牛有獎勵,賣牛有保障”,這是恆大在大方縣探索出的一條龍肉牛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貴州畢節大方縣理化鄉新發村村民楊軍,一年前還是村裡的貧困戶,而今卻成了養牛能手,實現了脫貧。不止是楊軍一家,越來越多的村民靠著“扶貧牛”走上脫貧路,大方縣乃至整個畢節市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肉牛之鄉”。

據瞭解,大方縣素有養牛傳統。但是,牲畜養殖也困擾當地老百姓多年。他們一缺技術、二愁銷路,養不好至養不活的事情時有發生。而且,大方本地的土黃牛,品種也差,“遠看是條狗,近看卻是牛”。

從2015年12月開始,恆大集團結對幫扶畢節。通過實地考察,恆大將發展肉牛產業作為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2016年9月,恆大將首批西門塔爾牛調入大方。11月,楊軍家就從扶貧牛超市選了三頭牛。“恆大扶貧牛超市提供全額免息的貸款,幫助我們買到了牛。這種牛比我們當地的土黃牛體格更大、更好賣錢;而且,我們也去參加了恆大組織的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學習了養牛的技術;恆大還給我們的牛免費上了保險,並且免費提供凍精配種。”楊軍說。

領回牛後,楊軍夫婦像寶貝一樣照看著,通過恆大組織的培訓班學習養牛技能。僅一年時間,楊軍的“牛場”規模就擴大了一倍。買回的三頭西門塔爾,為楊軍家添了“三頭小寶貝”。

面對記者,楊軍道出自己的打算。“每養殖一頭母牛,政府補助1000元的飼草料費用,每生一頭小牛恆大再獎勵1000元,三頭牛生三頭仔光獎補就已經6000元。另外,5個月大的小牛每頭賣6000元不是問題,三頭18000元算是今年的固定資產,這還不算明年要新生的小牛。我聽說,隔壁村還有幾頭牛產雙胞胎呢!”

經過恆大三年來的努力,如今的畢節市,已逐漸成為中國的“安格斯和西門塔爾之鄉”,目前,共有68934頭安格斯和西門塔爾基礎母牛在畢節繁衍生息,未來將給更多的貧困老百姓們帶來穩定的分紅收益,確保他們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