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左道

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左道

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往往被認為是迷信和矇昧時代的糟粕。

然而,作為窺視帝制時代普通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民間關於神異之力(如五通神)的信仰的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關於這方面的記錄多數由儒家精英編撰,因此不可避免地因精英階層對於“左道”的敵意而有失偏頗。

但關於五通神及其崇拜者的記敘浩如煙海、兼收幷蓄,我們只要密切關注其中的細微之處,或許就可以一窺究竟。

作為中國帝制晚期的主要財神,五通神最鮮明的特徵便是他的邪性。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美德的化身;相反,他體現了人類最醜陋的惡習、貪婪和慾望,是恃強凌弱、包藏禍心的惡魔。出於這類民間邪神信仰的矛盾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道德層面,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靈之力有其矛盾曖昧之處。只有在考察邪惡的“左道”後,我們才能真正認識、把握中國社會文化的複雜性。

五通神的傳說

下面這則軼事於1194年發表於洪邁《夷堅志》中的第十一冊。這則故事發生的時間不詳,記錄了當時五通神的傳說故事。

商販劉庠十分幸運地娶了美貌的鄭氏為妻,但生意做得不太好。他因貧困而憔悴落魄,長期與損友在酒館中消磨度日。鄭氏被棄在家中,忍飢挨餓,深受孤獨寂寞之苦,對丈夫生出了怨懟之情。一日她忽然發燒,雖然幾天後稍有好轉,但她仍然獨自坐在臥房之中,睜著眼卻一句話不說,每當她的丈夫想要靠近時,她就會對其怒目而視、冷嘲熱諷。劉庠變得更加沮喪,徹底離家遠去。鄭氏則將自己關在屋裡,不再見客,但從屋外常常可以聽到她似乎在和誰竊竊私語。他們的家人於是在牆上挖了一個孔對她進行窺視,但沒有發現任何人。

一段時間之後,劉庠終於返回家中,甫一進門便驚奇地發現屋裡堆滿了金幣和上品絲帛。他問妻子從哪裡得來了這些財物,妻子回答說,最近數月,每到更深時分便會有一自稱五郎君的青年前來與她共寢,他看見的所有財物都是五郎君送給她的,她不敢向他隱瞞此事。雖然劉庠對妻子的不忠感到十分憤慨,但長期忍受貧困之苦的他終於看到了解脫的希望,因此他發現自己很難開口責備她。隨後某日,這位陌生的訪客於光天化日之下出現了,他告誡劉庠不得再與鄭氏過夜。劉庠在畏懼中答應了他的要求,另外找了寄宿之處。

這位神靈帶給鄭氏的財富使劉庠心存敬畏,他為其鑄了一尊銅像,每日早晚都要對神像頂禮膜拜。不久,神靈為劉庠另尋了一位妻子。劉庠一直沒能生出兒子,於是他向五郎君祈求幫助,五郎君偷來了地方官西元帥的第九子幫他傳承香火。西元帥為了找回兒子,提供了一筆豐厚的賞金。劉庠的一位女鄰居恰好在他的家中看到了裹著錦緞的嬰兒,她心生疑竇,不認為一個貧窮的商戶人家養得出這樣的孩子,於是將這一消息告訴了西元帥,領走了賞金。然後,劉庠與鄭氏均被捕入獄,他們的財物也被悉數沒收。

五郎君因此感到震怒,召來了一群鬼怪,命它們打開獄門,救出劉庠夫婦,同時放走了其他所有犯人。西元帥同樣大怒,第二天又重新抓回劉庠夫妻二人,對其施以棰楚酷刑。當晚,五郎君又放出劉庠夫婦,縱火將西元帥的府邸全部焚燬。磚瓦如雨點般落下,致使無人能靠近把大火撲滅。無可奈何之下,西元帥服了軟,答應人們可以繼續祭拜五郎君,併發誓今後將不再治劉庠和鄭氏之罪。故事最終以五郎君對鄭氏的佔有結束了。

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左道

石湖。蘇州石湖西畔的楞伽山是明清時期五通神信仰的中心。

中國宗教文化之“左道”

五郎君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五通,他是洪邁時期的宗教文化中人們十分熟悉的一位神靈。在留存至今的《夷堅志》中有二十多個故事都提到了這位邪神。對於民間對五通神不屈不撓的供奉,與上述故事中的西元帥相似的公共秩序維護者感到十分震驚,在他們眼中五通神違背了忠、貞、順等備受推崇的價值觀。出於這類民間邪神信仰的矛盾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道德層面,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靈之力有其矛盾曖昧之處。只有在考察邪惡的“左道”後,我們才能真正認識、把握中國社會文化的複雜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萬志英通過深入的考證工作以及參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獻,以始於上古的中國通俗宗教之歷史演變為大框架,著重考察了中國宗教文化中的邪魔,那些在“命運”之外朝著不良方向引導人類生活的力量——“左道”。

萬志英認為,中國宗教信仰和實踐的歷史過程呈現兩種基本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驅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這兩種基本傾向總是處於緊張狀態之中,並且兩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惡本性的神祇和精靈的侵擾。這兩種根本傾向對中國宗教文化產生了持久影響。在討論宋代和晚期帝國宗教文化的章節裡,作者重點將中國的財神——五通神作為個案研究,探討了中國神靈象徵的可塑性,以及神靈們的二重性。五通神信仰起源於山魅傳說,表現了人們對陌生地域的普遍焦慮。五通神後來變成了一位佛教聖徒,它將婺源從疫病中拯救出來。到了晚明,它已經轉變為整個江南地區的財神。這又一次展示出一位神靈變化無常的特性,它既可以任意施捨,又可以任意攫取財富。

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左道

五路財神。清朝後期,獲得武財神之稱的趙公明和他的四位部下被併入了五路財神信仰。

著有《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一書的伊沛霞(Patricia Ebrey)這樣評價《左道》:

沒有其他作者可以像萬志英這樣對旁門左道在中國宗教中的地位進行如此深入細緻的探索。這份言辭優雅的優秀研究著作涉及從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題。

萬志英認為歷史學家如果想要知道民間關於神異之力(如五通神)的信仰的意義與重要性何在,就仍須倚仗於書面記錄,而它們多數由博學的儒家精英編撰,因此不可避免地因精英階層對於“左道”的敵意而有失偏頗。但關於五通神及其崇拜者的記敘浩如煙海、兼收幷蓄,我們只要密切關注其中的細微之處,或許就可以一窺生活於帝制晚期的普通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洞察他們為控制自身命運而做出的嘗試。

新書速遞

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左道

[美] 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著

廖涵繽 譯

2018年8月出版 / 79.00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內容簡介】

對當代中國人而言,財神一直是家庭祭儀和新年禮俗中的標誌性神祇,對財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儘管供桌上的財神神像十分常見,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財神信仰根源為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著名漢學家萬志英以大眾或通俗宗教為大框架,審視了五通(財神)信仰的緣起和漫長演變。這份時間跨度長達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現了中國宗教文化中神靈的邪惡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曖昧與矛盾,使我們得以窺視不同時代背景對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響。

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著名漢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耶魯大學博士,主要研究10~18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史、全球經濟史、東亞海洋史。編有《中國史上的宋元明過渡》,著有《財源:1000~1700年的中國貨幣與貨幣政策》《從古代到十九世紀的中國經濟史》等。

【譯者簡介】

廖涵繽,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學專業文學學士,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哲學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