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 人物身份 』

集作曲、演唱、书法艺术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

汪平

大众对于艺术家的刻板印象停留在表面:

孤僻狂傲,

富有才华却让人无从接近,

只能远远活在画面中。

然而在百态的人生中,

谁都拥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

颠覆了自己的固有标签,

拥有精彩的“另一面”人生。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文人代表,

也曾有“赤手领五十骑”的剑侠豪情。

诗书画齐领风骚的苏轼,

晚年兼职过广州城的水利工程师。

汪平,原名汪持平,笔名磊石,1957年出生。

是一位集作曲、演唱、书法艺术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作曲家汪平

书法家汪平

画家汪平

......

一个人朝着一个头衔做不难,

但是集结多个头衔于一身,

他又是怎么将这一个个头衔做到淋漓尽致?

舞台下的他又将为我们展现如何一面?

- 1 -

1976年,一位笔名为磊石的神秘人所作曲的《农场之歌》在几位知青中悄悄传唱,时隔不久另一首《茶山情歌》相继飘出,优美的旋律萦绕耳际,这位在此之前完全名不见经传的神秘人却如黑马一般闯入,可令大家感到疑惑的是,这匹黑马一直没有露出他的庐山真面目。

他究竟是谁?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那时才20岁的汪平,因为看了一本描写农场知青集体生活的小说,觉得“很有意思”。那时恰逢福泉山农场来招人,汪平便去报名,顺利成为一名知青。

汪平所分配的农场分了好几个山头,而他被分在了最高的山顶鄞东第二峰。农场里的自然风光的确很好,但是条件也极其艰苦,“他们穿着用帆布做成的上山祙,用手拉车轮胎做成的上山鞋,每天挑担、砍柴、开荒、种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的也是用大石块壁垒起来的简陋牛棚,这和我从书中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也正是在农场当知青时,一次机缘,让从小便喜欢音乐的汪平创作了第一首曲子——《农场之歌》,汪平所在的农场在山顶上,出门见山,便将笔名取为磊石。在农场的两年中,即使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于他而言,这里的山水、树木、鸟鸣到都成了一种有趣的存在,是他独特创作的源泉。在农场的两年间,他利用闲时,创作了不少作品,也深受农场里同伴的好评,可向外投稿却一直没有回音,天生乐天派的汪平倒也不灰心。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并不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受到青睐,而是因为当时的农场偏远消息闭塞,很多作品即使有回应,通知回复也办法及时送达。正因此,导致外界只知道一个名叫磊石的作曲家,富含才华却极其神秘。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后来,汪平通过写歌作曲有缘成为鄞县人民广播站的第一代男播,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与音乐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通过广播站这个窗口,可以更方便的把自己写的歌以及周边业余爱好者写的歌传达出去。”汪平利用业余时间潜心自学乐理知识,那时候没有电脑,连碟片都很少。汪平就从新华书店买来最流行的歌曲磁带,把最好的歌曲选出来,记成谱,再用铁笔誉写,油印成《您喜爱的歌》小册子发放给听众朋友,拥有了一大片歌迷受众。而其极具音乐天赋与自小便养成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他在作曲的道路越走越长。

在汪平一直坚持歌曲创作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其作品已逾千首。其中的一首《美丽的东钱湖》在“黄河杯”全国大赛中折桂,编辑制作的广播文艺及多首原创歌曲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发表获奖。2001年成功举办由著名歌唱家于文华加盟出演的"汪平作品音乐会",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了《心之声——汪平30正秋歌曲精华录》。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 2 -

汪平出生在“中国进士第一村”——宁波走马塘。父亲喜欢书法,母亲考过美专。也许受大环境影响,他从小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戏曲、乐器、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显现了强烈的兴趣和潜力。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而汪平对于书法怀有的更是深厚情绪,远比一般人单纯、执著。学书几十年来,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书法依旧情有独钟。即使书法创作道路上艰辛跋涉,但依然乐此不彼。

书法于汪平来说是一件需要虔诚对待的事情。在他心里,书法艺术是信仰,不容亵渎。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苟且。只要自己不满意,别人看来再好的作品,他都会视如草芥,不惜弃之。即使其书法扎实的功底及细腻的创作风格早已赢得业内的认可。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书法成为他重要的特征。人只能从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发展:过去所接受的教育、训练、个性、遗传等。即使后来有段时间汪平把重心放在了音乐上,在长期生活改变中,这个基础也许会悄悄地发生改变,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汪平的书画作品)

- 3 -

汪平不仅在音乐方面独树一帜,书画作品的展出、所获荣誉也不计其数,可他是如何将两者都兼顾的如此出色?

“热爱”

因为爱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累。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兴奋”也许更合适。搞艺术的也许是收入最低的职业之一,大多数时候,汪平都处于投入大于收入。当年,很多和汪平一起奋斗的同伴,有些下海经商,有些早已转行,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我们操行的并非商业行为,不像线上的明星歌手那样风光收入也很高。我们的本意也不是为这个,只有自己挚爱的,才会不计代价去做。”2018年12月份,在宁波保利大剧院举办的“梦想的土地”音乐会作为公益活动,不管人力精力财力汪平都投入不少,但他从未去考虑“我所能收益多少”,目的也只为把最好的艺术呈现给大家。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梦想的土地”音乐会汪平舞台照)

“艺术都是共同”

书法和音乐,虽然说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听觉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围。但音乐本有节奏旋律、起伏变化;书法则讲求用笔节奏、线条意蕴......两者都极其注重“线条”。

而汪平似乎就是在这点上找到了一个探索的突破口,他利用艺术同感的原理,把观者带入到了一个视听交融的场景之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不管是书法还是音乐,我会考虑到如何将两者结合所能产生更多地美感。”

汪平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书法和音乐艺术相结合,学养与哲学思想互补,通融贯穿,相得益彰。在注重传统、读帖习字的同时,注意吸收音乐等艺术精华,兼于传统和现代张力之意韵。怪不得常常有人说透过汪平的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音律之美,音乐作品中看到水墨之风。音乐创作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意韵,书法创作又为旋律谱写提供了涵养,这是汪平独有的特质和艺术品格。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汪平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但即使已逾花甲之时,还常常不忘“学习”。也许你不会相信,汪平说话的语速,大大超过年轻人。他思维的活跃、待人的热情,远远胜过吾辈。不管于音乐:摇滚、美声、戏曲、现代......还是于书法:隶书、楷书、篆书、草书......都是风格百变,从不设限。

他的作品可以说积淀、磨炼、修炼了很长时间,然后厚积薄发,既做很多传统功课,但又没有受到传统的限制,能够深入其中去创新,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艺术界像他这样的艺术家,还是很少见。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每个艺术家虽说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既定,便很难再有新的东西出来。

汪平却不同,不管是音乐亦或者是书画,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勇于尝试跳出框架摆脱传统,这是很有胆量的,也说明他具有对艺术的虔诚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艺术的海洋是无穷无尽,很多全新的领域在你不断挖掘汲取之后,你会发现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

他认为跨界是第一生产力,会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会与以往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给人意外惊喜,这给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

如果说,专注某一领域的艺术家,是可敬的。那么跨界的艺术家,是可畏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永不受限的他们,将会如何颠覆日趋僵化的现状。

- 4 -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常人一看汪平这么多头衔,和他交谈前便早已心里发怵,觉得他会不会非常高傲,难以接近?

而当你与他接触后会发现恰恰相反。艺术家不一定都是高高在上,还有像汪平这样的,熟悉他的人感受到的并不是他的光环,而是低调、质朴与平易近人.....

他从不拿高深的艺术理论居高临下审视大众,不管是他的性格亦或者作品都是让人亲近,一眼看过去是喜人的,简单质朴精致。

于作品而言,仔细了解也许你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些许熟悉的影子,《大运河,我的母亲》《欢乐马灯谣》......也许就在你我身边触手可及的亦或是早已融入在生活中的事物。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常常从最不重要和最平凡的形象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在和汪平的交谈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和蔼与真挚,丝毫看不出任何架子,还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生活中的小趣事。

“爱熬夜,有次为工作熬夜十几天,结果工作刚结束就去医院打了好几天点滴。这个习惯不好,千万不要学哈哈。”

“睡觉前最好不要吃东西,但是我不管晚上有没有吃过东西,睡前还想要再吃两碗饭。”

“以前,有时候在路上正骑着车或者睡觉到深夜间,突然脑子出现一个旋律觉得很好,就立马停下来或从床上爬起来取笔记下,不理解的人还会以为突然发什么神经。”

撕掉“面具”的宁波跨界老艺术家

汪平虽年逾60,但他着装前卫,一头卷发充满时尚感,儒雅的气质,谦逊的风采,亲切的谈吐,让你觉得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但更像是你身边和蔼可亲的长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