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 人物身份 』

集作曲、演唱、書法藝術於一身的跨界藝術家:

汪平

大眾對於藝術家的刻板印象停留在表面:

孤僻狂傲,

富有才華卻讓人無從接近,

只能遠遠活在畫面中。

然而在百態的人生中,

誰都擁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

顛覆了自己的固有標籤,

擁有精彩的“另一面”人生。

辛棄疾作為豪放派文人代表,

也曾有“赤手領五十騎”的劍俠豪情。

詩書畫齊領風騷的蘇軾,

晚年兼職過廣州城的水利工程師。

汪平,原名汪持平,筆名磊石,1957年出生。

是一位集作曲、演唱、書法藝術於一身的跨界藝術家,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作曲家汪平

書法家汪平

畫家汪平

......

一個人朝著一個頭銜做不難,

但是集結多個頭銜於一身,

他又是怎麼將這一個個頭銜做到淋漓盡致?

舞臺下的他又將為我們展現如何一面?

- 1 -

1976年,一位筆名為磊石的神秘人所作曲的《農場之歌》在幾位知青中悄悄傳唱,時隔不久另一首《茶山情歌》相繼飄出,優美的旋律縈繞耳際,這位在此之前完全名不見經傳的神秘人卻如黑馬一般闖入,可令大家感到疑惑的是,這匹黑馬一直沒有露出他的廬山真面目。

他究竟是誰?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那時才20歲的汪平,因為看了一本描寫農場知青集體生活的小說,覺得“很有意思”。那時恰逢福泉山農場來招人,汪平便去報名,順利成為一名知青。

汪平所分配的農場分了好幾個山頭,而他被分在了最高的山頂鄞東第二峰。農場裡的自然風光的確很好,但是條件也極其艱苦,“他們穿著用帆布做成的上山祙,用手拉車輪胎做成的上山鞋,每天挑擔、砍柴、開荒、種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的也是用大石塊壁壘起來的簡陋牛棚,這和我從書中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也正是在農場當知青時,一次機緣,讓從小便喜歡音樂的汪平創作了第一首曲子——《農場之歌》,汪平所在的農場在山頂上,出門見山,便將筆名取為磊石。在農場的兩年中,即使環境惡劣生活艱苦,但於他而言,這裡的山水、樹木、鳥鳴到都成了一種有趣的存在,是他獨特創作的源泉。在農場的兩年間,他利用閒時,創作了不少作品,也深受農場裡同伴的好評,可向外投稿卻一直沒有迴音,天生樂天派的汪平倒也不灰心。直到後來他才知道,原來並不是自己的作品沒有受到青睞,而是因為當時的農場偏遠消息閉塞,很多作品即使有回應,通知回覆也辦法及時送達。正因此,導致外界只知道一個名叫磊石的作曲家,富含才華卻極其神秘。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後來,汪平通過寫歌作曲有緣成為鄞縣人民廣播站的第一代男播,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與音樂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通過廣播站這個窗口,可以更方便的把自己寫的歌以及周邊業餘愛好者寫的歌傳達出去。”汪平利用業餘時間潛心自學樂理知識,那時候沒有電腦,連碟片都很少。汪平就從新華書店買來最流行的歌曲磁帶,把最好的歌曲選出來,記成譜,再用鐵筆譽寫,油印成《您喜愛的歌》小冊子發放給聽眾朋友,擁有了一大片歌迷受眾。而其極具音樂天賦與自小便養成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他在作曲的道路越走越長。

在汪平一直堅持歌曲創作的四十多年時間裡,其作品已逾千首。其中的一首《美麗的東錢湖》在“黃河杯”全國大賽中折桂,編輯製作的廣播文藝及多首原創歌曲作品在全國、省市級發表獲獎。2001年成功舉辦由著名歌唱家於文華加盟出演的"汪平作品音樂會",2009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心之聲——汪平30正秋歌曲精華錄》。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 2 -

汪平出生在“中國進士第一村”——寧波走馬塘。父親喜歡書法,母親考過美專。也許受大環境影響,他從小不僅寫得一手好字,戲曲、樂器、繪畫等多個領域都顯現了強烈的興趣和潛力。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而汪平對於書法懷有的更是深厚情緒,遠比一般人單純、執著。學書幾十年來,他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書法依舊情有獨鍾。即使書法創作道路上艱辛跋涉,但依然樂此不彼。

書法於汪平來說是一件需要虔誠對待的事情。在他心裡,書法藝術是信仰,不容褻瀆。在創作過程中,他不允許自己有絲毫苟且。只要自己不滿意,別人看來再好的作品,他都會視如草芥,不惜棄之。即使其書法紮實的功底及細膩的創作風格早已贏得業內的認可。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書法成為他重要的特徵。人只能從自己已有的基礎上發展:過去所接受的教育、訓練、個性、遺傳等。即使後來有段時間汪平把重心放在了音樂上,在長期生活改變中,這個基礎也許會悄悄地發生改變,但是最基本的東西是不會輕易消失的。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汪平的書畫作品)

- 3 -

汪平不僅在音樂方面獨樹一幟,書畫作品的展出、所獲榮譽也不計其數,可他是如何將兩者都兼顧的如此出色?

“熱愛”

因為愛所以就不會感覺到累。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興奮”也許更合適。搞藝術的也許是收入最低的職業之一,大多數時候,汪平都處於投入大於收入。當年,很多和汪平一起奮鬥的同伴,有些下海經商,有些早已轉行,堅持下來的並不多。

“我們操行的並非商業行為,不像線上的明星歌手那樣風光收入也很高。我們的本意也不是為這個,只有自己摯愛的,才會不計代價去做。”2018年12月份,在寧波保利大劇院舉辦的“夢想的土地”音樂會作為公益活動,不管人力精力財力汪平都投入不少,但他從未去考慮“我所能收益多少”,目的也只為把最好的藝術呈現給大家。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夢想的土地”音樂會汪平舞臺照)

“藝術都是共同”

書法和音樂,雖然說一個是視覺藝術,一個是聽覺藝術,兩種不同的藝術範圍。但音樂本有節奏旋律、起伏變化;書法則講求用筆節奏、線條意蘊......兩者都極其注重“線條”。

而汪平似乎就是在這點上找到了一個探索的突破口,他利用藝術同感的原理,把觀者帶入到了一個視聽交融的場景之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不管是書法還是音樂,我會考慮到如何將兩者結合所能產生更多地美感。”

汪平的獨特之處在於將書法和音樂藝術相結合,學養與哲學思想互補,通融貫穿,相得益彰。在注重傳統、讀帖習字的同時,注意吸收音樂等藝術精華,兼於傳統和現代張力之意韻。怪不得常常有人說透過汪平的書畫作品中可以看到音律之美,音樂作品中看到水墨之風。音樂創作為書法創作提供了意韻,書法創作又為旋律譜寫提供了涵養,這是汪平獨有的特質和藝術品格。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汪平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音樂創作上,但即使已逾花甲之時,還常常不忘“學習”。也許你不會相信,汪平說話的語速,大大超過年輕人。他思維的活躍、待人的熱情,遠遠勝過吾輩。不管於音樂:搖滾、美聲、戲曲、現代......還是於書法:隸書、楷書、篆書、草書......都是風格百變,從不設限。

他的作品可以說積澱、磨鍊、修煉了很長時間,然後厚積薄發,既做很多傳統功課,但又沒有受到傳統的限制,能夠深入其中去創新,這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國藝術界像他這樣的藝術家,還是很少見。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每個藝術家雖說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既定,便很難再有新的東西出來。

汪平卻不同,不管是音樂亦或者是書畫,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又勇於嘗試跳出框架擺脫傳統,這是很有膽量的,也說明他具有對藝術的虔誠追求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藝術的海洋是無窮無盡,很多全新的領域在你不斷挖掘汲取之後,你會發現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

他認為跨界是第一生產力,會產生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會與以往人們已經熟悉了的視覺聽覺經驗不一樣,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力,給人意外驚喜,這給藝術家的創造提供了非常廣闊的舞臺。

如果說,專注某一領域的藝術家,是可敬的。那麼跨界的藝術家,是可畏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永不受限的他們,將會如何顛覆日趨僵化的現狀。

- 4 -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常人一看汪平這麼多頭銜,和他交談前便早已心裡發怵,覺得他會不會非常高傲,難以接近?

而當你與他接觸後會發現恰恰相反。藝術家不一定都是高高在上,還有像汪平這樣的,熟悉他的人感受到的並不是他的光環,而是低調、質樸與平易近人.....

他從不拿高深的藝術理論居高臨下審視大眾,不管是他的性格亦或者作品都是讓人親近,一眼看過去是喜人的,簡單質樸精緻。

於作品而言,仔細瞭解也許你能在他的作品裡找到些許熟悉的影子,《大運河,我的母親》《歡樂馬燈謠》......也許就在你我身邊觸手可及的亦或是早已融入在生活中的事物。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常常從最不重要和最平凡的形象中獲得最大的樂趣。

在和汪平的交談中,你能感覺到他的和藹與真摯,絲毫看不出任何架子,還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生活中的小趣事。

“愛熬夜,有次為工作熬夜十幾天,結果工作剛結束就去醫院打了好幾天點滴。這個習慣不好,千萬不要學哈哈。”

“睡覺前最好不要吃東西,但是我不管晚上有沒有吃過東西,睡前還想要再吃兩碗飯。”

“以前,有時候在路上正騎著車或者睡覺到深夜間,突然腦子出現一個旋律覺得很好,就立馬停下來或從床上爬起來取筆記下,不理解的人還會以為突然發什麼神經。”

撕掉“面具”的寧波跨界老藝術家

汪平雖年逾60,但他著裝前衛,一頭捲髮充滿時尚感,儒雅的氣質,謙遜的風采,親切的談吐,讓你覺得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但更像是你身邊和藹可親的長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