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高樓大廈平地起,城市變得越來越雷同,於是許多人開始懷念鄉村的美好,在那艱苦的生活中有一種鄉土的別樣美麗。但是農村人不會這麼想,他們拼了命的工作,在自己的家鄉蓋起了一棟棟小洋樓:沒有理由你住在樓房裡,卻讓我住在土房子裡供你欣賞。

於是,我們這代人的童年,失去了生它育它的土壤,已經不可能再被重現了。我們成了很多傳統文化的最後見證者。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80年代末的時候,小賣部還不是小賣部,它有一個很古老的名字叫做“合作社”,那時候的小山村最大的慶典或者說娛樂活動就是隔壁村的每年四月初四的廟會,廟會本身是一種宗教的祭祀活動,吸引人們的是廟會普遍具有的娛樂性。廟會最大的活動是唱戲,那時候,老太太領著一大堆的小孫子小孫女去看戲,孩子們不愛看戲,但是那些棉花糖呀、布娃娃呀也足以讓他們每年都對這個盛大的節日翹首以盼了。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戲臺子底下,不提前佔個位置,就只能去後面站著了,所以很多人都會在戲開場前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可是如今,卻是唱戲的比看戲的都多。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至於小媳婦大媽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節日,她們排練節目,秧歌隊呀、鑼鼓隊呀,得了第一名聽說獎勵一些米呀、面呀、油呀之類的東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每個村裡都會派出一個代表隊,一來為村裡爭光,而來改善一下家裡條件。而小孩子們呢,也就有熱鬧可看了。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那幾年,也是戲曲最火的年代,就像沒落前的迴光返照。《梨園春》就是這種現象的縮影,當時,我們這新開了一個梨園學園,當年我身邊還有輟學去專門學唱戲的女孩子,當時我羨慕的不得已,不過學唱戲是要很高的學費的,家裡貧窮的我,自然不可能張嘴跟爹媽提這件事,但是,我們會自己自己七八個小姑娘聚在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當時唱得最多的還是《花木蘭》中 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楊春掃雪》,因為這是一個鬼怪故事,小時候的我們最愛的就是這種題材了。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玩泥巴,也是這種活動在我們那邊並不常見,除了誰家裡蓋房子需要用黃泥去墊地基之外,我們村裡是見不到黃泥的,所以一聽說誰家蓋房子,村裡的小孩就會偷偷溜過去,順走一點泥巴玩的不亦樂乎。

夏天小河裡游泳,餓了回家啃個饅頭繼續遊,這是小孩子們的遊戲,不過到了晚上,村裡們的小媳婦呀婦女們呀才會到河裡洗澡,晚上的河邊是有數不清的螢火蟲一閃一閃在飛的,點亮了整個夏夜。不過現在河道汙染,已是無人下水了。螢火蟲,也再為來過了。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動動手指一鍵網購的現在,誰還去廟會上找小貨郎買東西呢?廟會已經失去了對我們的吸引力。這是時代發展之必然。與廟會一樣,所有的傳統的東西,都在逐漸消失。

《梨園春》的巔峰是它的五年擂主爭霸賽,當時我們一家老幼守在電視旁看它的直播,如今再看《梨園春》,整個鏡頭掃下來,你會發現很多的空位,而那個梨園學園早就關閉了,我那個同學,小學二年級去學戲,四年級就又回來讀書了,如今孩子都倆了。

另一種童年告別: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緬懷失去的,其實想想也沒什麼必要,畢竟連我們自身,也終有一天也會化作塵埃,彷彿從未存在過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