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是怎樣招聘教授的?

美國大學是怎樣招聘教授的?


分享一下美國大學招教授的基本程序和一些感受,希望能對有志進入學術圈的各位才俊們有啟發。


應聘美國大學教職的基本程序

美國申請教職跟申請其他工作有很多共同點,比如要通過投簡歷、電話或Skype面試、實地面試等程序。但是跟其他行業的朋友聊天,我發現最大的區別是教職的申請一般時間週期是最長的。

雖然高校教職的開放全年都可能發佈,但是大部分教職(一般80%以上)都會是從秋季學期開始的崗位。比如,如果你預計明年(2019年)春天畢業,2019年秋天學期希望入職,那麼你開始找工作的時間應該是今年(2018年)的八九月份左右,也就是提前一整年的時間;你電話面試和campus visit(校園面試)大概率會發生在2018年的聖誕節之前,並很有可能聖誕節之前就知道結果了。當然也有些面試會拖到年後去。等到年後的春天學期,你會發現新出來的職位會比秋季出來的少很多,找到工作的可能也會相對降低。

這樣長的週期跟實業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公司工作的同學經常是今天收到offer,下週就去新崗位了,很少有這麼長週期的。所以找教職的一個附帶的小好處是,從拿到offer到開始工作通常有好長一段時間的gap time可以自己支配。

說回來。教職崗位應聘的基本程序一般根據學校和專業會有不同,以下是一個一般的步驟:


美國大學是怎樣招聘教授的?

第一步:在學校教職申請的網站上提交材料

每個學校要求提交的材料也因專業和崗位的具體要求而不同,最常見的要求提交的資料包括以下幾種:

  • CV (個人履歷)
  • Cover letter (附函)
  • Research statement (研究興趣陳述)
  • Teaching statement (教學興趣陳述)
  • Reference letters (3) (推薦信 3封)

有的時候對方也可能會讓你提供 “writing sample”(比如發表或是正在寫得論文),“teaching portfolio” (包括你的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evaluation,以及其他能證明你教學能力的所有材料), 或 “research portfolio” (比如包括你都寫過哪些文章、做過哪些項目、申請及獲得過哪些基金、你的每個項目和論文都是討論什麼的等等細節)。


第二步:電話或Skype面試

招聘委員會的教授在看完所有申請人的以上材料後,會協商篩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10個左右的candidates (候選人)來做電話面試。這個篩選的過程在每個不同的系裡面差別可能非常大,有可能是每個招聘委員會的教授都必須同意的才能入選,有可能是通過大家投票數多少決定,也有可能是招聘委員會里面比較重量級的教授來起主導作用。有的學校可能還會需要院長或HR部門的人來批准這些人選。

選出來這10個人之後,院裡的秘書會負責給每個候選人發郵件或打電話,約定電話/Skype面試的時間。一般對每個人的面試時間在20-30分鐘,有可能是所有search committe的人一起面試候選人,也有可能只有一個教授來面試。但是這個時候問的問題,根據美國大多數州的法律,對所有的候選人要保證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說問題都是提前確定好的,並且理論上來講無論面試官是不是本來就認識面試者並瞭解面試者的一些情況,這些問題都不能省略,必須要都問一遍。

這個步驟當中最容易問到的問題包括以下這些:

  • What is your motivation to apply for this job? (申請這份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 Why do you think you fit for this position?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適合這個職位?)
  • What’s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relation to this position? (你覺得自己做這個職位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 Please discuss you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eaching interests. (請談一談你的研究興趣和教學興趣)
  • Do you have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diverse students body? (你是否有跟多樣化學生工作的經驗?)
  • What’s your career plan in the network 1-5 years? (你未來5年的職業計劃是怎樣的?)
  •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fit in the department? (你覺得你適合在我們系工作嗎?)
  •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the committee? (你對我們招人委員會有問題要問嗎?)


其實這個步驟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聊天和麵試,來了解受訪者的個人性格、 表達能力、是否夠professional (職業化)、 是否有基本的禮儀、是否跟系裡的文化合得來,並且去感覺受訪者是否真的會對這個職位感興趣,如果給了他/她offer, 他會不會接受。

面試的這些問題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肯定有比較好和不好的答案,有比較好和比較差的表現。有的時候,一些細節往往最能夠看出來一個人適不適合某個職位。比如說,我們面試中有一個申請人對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極為簡短,跟他說了面試會持續30分鐘左右,一共有7個問題,結果他每個問題的答案大概就30秒,幾分鐘就把所有問題回答完了。這種情況當然絕對不可能入選,不管你是什麼理由給了這麼短的答案,你完全沒有充分利用這個給了你的半個小時去充分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每個問題的回答都如此簡短,讓人覺得他一點都不在意這個職位,對這份工作沒有多大興趣。

另一個被面試者則是恰恰相反,回答問題的時候長篇大論但缺乏邏輯,語音語調過於誇張,甚至有點手舞足蹈,沒有足夠展現出一個學者比較合適和得體的行為舉止。所以雖然履歷很厲害,依然被早早地篩出了。

如果在面試中被問到了有沒有什麼問題問面試官,但一個問題都沒有問,基本上也都被篩了出去。一則這會讓招頻委員會這個候選人對這個職位並不感興趣,二則覺得候選人並沒怎麼提前做充足準備,顯然重視度不夠。我面試了別人才發現,在這個步驟被面試者提出的問題常常至關重要,有時候甚至能扭轉前面有缺陷的表現。一方面者是因為近因效應(因會人們傾向於更多地記住最後發生的事),一方面是這個問題是可以提前好好準備的,其實是候選人可以充分藉此來展現自己對這個職位的熱情、對系裡面的瞭解、以及自己擅長的方面,因為你可以問問題,所以你有難得的主導權。


第三步:Campus visit (校園實地面試)

第二步中的候選人面試結束後,招聘委員會會選出3個最佳的候選人,邀請他們來學校做實地面試。實地面試的時間從1-4天不等,費用完全由學校來承擔,無論你是否成功拿到職位。

校園實地面試的內容在各學校也不盡相同,但大體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 跟search committee的面對面訪談 (也就是第二輪面試)
  • 做research presentation (報告一個你的研究)
  • 做teaching presentation (課程試講)
  • 跟院長見面 (半小時到一小時)
  • 跟系裡的每個其他老師一對一見面(每一個半小時左右)
  • 跟系裡的學生見面(本科及研究生)


在campus visit的幾天裡面,你的每一頓飯一般都有學校的教授跟你一起吃,也就是說你的每一頓飯其實也是一種非正式的面試。跟你一起吃飯能夠更多的看出來你是什麼樣的人,在工作之外是怎樣的行為舉止,從側面瞭解你的個性適不適合到這個系裡面、學校裡面工作。吃飯的時候一般聊的都是比較輕鬆的話題,不再是正式的面試問題,但是本質上,所有吃飯的時間都依然是面試。

在你的campus visit結束之後,招聘委員會會根據你的全部表現來向院長推薦一個最佳人選,給出offer. 這個過程一般是比較複雜的,類似於“黑箱理論”,具體的細節除了招聘委員會以外的人都難以完全瞭解。這是因為招人本身就是個很複雜的事情,沒有哪一個候選人會是在各個方面都完美並且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比如有些時候學生滿意而老師不滿意,有些時候老師滿意而院長不滿意,更多的時候連招聘委員會內部都無法完全達到一致意見。所以這個過程真的很複雜。

這個複雜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找工作在某種層面上來說真的是個運氣的事,你如果沒有拿到某個職位千萬別灰心,你可能比其他人都強,可是偏偏系裡有各種個別原因使得你不可能被錄取。同時,如果你找到了某個工作,也要很清楚很大一部分真的是因為自己很幸運,路漫漫其修遠兮,多做回饋的事。

一個申請者從開始提交申請到最後被選中的幾率大概有多少呢?這個不好估算。但是我們領域,一般我瞭解到的是40:1到100: 1左右。所以呀,還是那句話,如果你找到了工作,一定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好好工作好好做貢獻。


一些簡要的感受

經歷過申請者也經歷過面試者,我想(虛心地)跟大家分享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CV在所有材料裡面是最重要的,你應該把CV充分寫好,把做過的相關的事情、最能展現你經驗和能力的東西都非常細緻地列出來。這是因為看材料的時候CV是最方便、快速看出一個人合不合適某個職位的東西,如果看個人陳述或者cover letter, 裡面有很多段落和話並不能讓一個人的形象一目瞭然,但是CV可以。另一方面,雖然你所有的材料都應該非常認真的寫並且不應該出現低級錯誤,但要知道也有可能這些材料對於面試的人來說只是簡單的看一下而已,因為這些東西在你的CV裡面都可以(並且應該能)找的到。

第二,投工作要儘早投,尤其是對於”open until filled”這樣的職位。你不知道面試的人什麼時候就開始審閱申請人的材料了,一旦開始審閱,後面才申請的人基本上就不會被看了,除非第一輪並沒有招到合適的人選(而這是招聘者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因為這個opening有可能被上面撤回)。所以要儘早投材料,不要奢望在deadline之後還能投。

第三,不要因為自己文章少、沒教過課、經驗少而妄自菲薄。我發現往往經驗多的人並不一定被search committee喜歡,剛畢業的博士生有自己的優勢,哪怕沒有那麼多成果和教學經驗,你依然可以展現出自己的潛力。不要在出發之前就把自己攔住,要相信自己有優勢有機會,然後盡人事聽天命。

第四,一定要充分準備,找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幫忙做mock interview(模擬應聘),提前訓練。有沒有提前準備好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體現出被面試者重不重視這份工作。你面試之前應該充分研究系裡的情況,各個重要老師的履歷,院長的履歷,系裡為什麼要招這個職位,系裡最想要什麼樣的人,最可能問的問題,以及如果讓你問問題,你問什麼。這些都是最近本的要準備好的。

以上是一個比較大略的經驗分享,如果你將來有意留在美國做教職,那麼從現在起多去聽系裡面的試講是非常必要的,多跟找到工作的學長和同學聊天也非常重要,另外就是多參加學術會議,多認識同僚和其他學校的學者,聽取哪些學校有招人的計劃,說不定他們中的某一個人就會成為你將來的同事。

這兩天問一個剛剛找到教職的朋友他的成功經驗是什麼,他說,他認為對教職申請的準備要遠遠早於申請的那個deadline——你的學術成果、教課的經驗、做學術報告的能力、跟其他學者共同的姿態、你的學術人脈, 通通是幾年之前就開始慢慢建立起來了,只有這樣,到了你要申請的時候你才能夠成功申請到你想去的職位。

所以你不妨現在就邁出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