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本文作者@錕哥9老先生,曾在天津廣播《話說天津衛》欄目多次講述天津老故事,經老先生授權,將《古文化街舊事》一文發佈至此,此文生動俏皮,可讀性極高,希望各位能從中有所收穫。(文章較長,分上下兩集,昨日上集已發佈)。

觀看上集,請點下方藍字進入文章!或點擊"談古論津"頭像進入主頁查看。

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宮南宮北大街買賣家不計其數太多了。憑我的記憶知道的太少了。宮南大街上山西人開的顏料莊佔了半條街,而且還經營桐油、大漆。門前懸掛著數根油漆五彩的木棍,下飃紅色綢子穗,煞是好看!天津衛有句俏皮話:顏料舖的榥子——都是棍。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永三元香碏店。還有一句俏皮話:永三元的碏——幹碗的。這裡面大有學問,永三元的碏燭用的是高標號的石臘,燃點、氣化標準要求嚴格,實際上我們點碏燭點的是石臘被氣化的氣體。如果石臘標號低,那麼臘燭容易涙化。錕哥才疏學淺說的不對您了多包涵。

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宮南宮北大街的玉豐泰花店、秀升鍋店兩家店鋪的介紹錕哥曾在天津電臺話說天津衛欄目講過,同時在錕哥講天津民俗、年俗也曾提起過,在此就不多說了。今天咱們說說在宮北宮南大街上的廣貨店。店鋪不大可講究太多!可這亇講究還是老天津衛人的約定俗成的合情合理的講究。廣貨店所售商品都是日常生活中便的用的,絕不包括食品。可是廣貨店絕不是單隻廣東,凡是長江以南的貨品統稱廣貨,而食品卻統稱為南味。舉個例子:廣東臘腸,天津人叫廣式臘腸。再如廣東月餅、金華火腿等等均稱南味而不叫廣貨呢?森記稻香村、冠生園等又稱為南味食品店,為什麼呢?您了也琢磨琢磨,下回接著說……

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書接上回,宮南宮北的廣貨店頗有南方特色,如檳榔勺、十二色的南繡線、花樣子等等。尤其是檳榔勺,用檳榔木手工製作,用它盛粥、湯等絕沒有金屬異味。夏天商家售賣的冰鎮的酸梅湯非用此勺,那叫講究。話說回來了,廣貨、南味的區分道理很簡單,使的用的叫貨,吃的叫味,二者絕對不可混淆,否則會有罵人之嫌。如果某人進了南味店高喊一聲:嚯!這滿屋子吃貨!結果就是連顧客帶售貨言輕者給你白眼,重者咱就不說了。您說是不是這個理?下回說說劉海和壽星老牌的悶葫蘆和現在文化街上的修竹齋……

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修竹齋是作坊的號,劉海兒是商標。他家的悶葫蘆曾經遠銷河北、東北、山東等地。創始人名屈文臺,我和屈家第三代傳人屈德武是發小。原來屈家的作坊在娘娘宮對過戲樓下,俗稱閣底下。從每年開春就採購原材料,接著加工製作。從農曆十月開始批發,臘月初一開始在娘娘宮大殿前設攤零售。三個月要掙一年的吃喝靠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壽星老牌悶葫蘆老闆姓趙,他家的門臉攤位合一,在大殿的左側,買賣僅次於屈家。可惜的是在那特殊的年代後都消失了。

老先生回憶天津古文化街老故事,講述街內老字號的來龍去脈(下)

文化街重建,為了政績弄了個不倫不類的修竹齋,面目全非了……其實宮南宮北以前就是當地居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過年時候就是年貨集中地。要說文化就是老天津衛的漕運文化、民俗文化、年俗文化而已。現在的古文化街處處皆是浮雲,應了天津衛的一句老話:糊弄老外吧!寫到此告一段落,請各位批評指正!

↑↑↑↑↑↑↑↑↑↑↑↑↑↑↑↑↑↑↑↑點擊藍色字進入文章上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