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開會了,這裡是 2018 年第 21 屆上海電影節!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2018 年這個夏天,上海電影節微妙地分裂成了兩個部分。官方發佈的《每日新聞》在報道中國影視領袖峰會時,著重引用了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的發言:“電影的意識形態屬性要求電影從業者要發揚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從中發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性。”

“在我們從大轉強的關鍵時刻,要求投資人把控好電影作品和電影產品之間的平衡點,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藝術家,做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的‘義工’,這樣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的強國夢。“

而在互聯網上,這場峰會最受關注的則是上影集團主席任仲倫的發言。他表示,電影票價低於 30 元會對電影造成損害。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往年那些話題真令人懷念——無論它們有多少媚俗的嫌疑。比如 2015 年的“大數據和互聯網+”,2016 年的“趕超美國票房”以及 2017 年的“匠心”(北大教授戴錦華當時怒斥:“中國電影到今天,我們在上海電影節主論壇上談工匠精神,我想我們是在談底線。”)。

至少它們離高考作文題不是那麼近。

電影節是有官方論壇的。此前三年,第一場官方論壇的主題分別是,“互聯網 + 與產業升級”、“電影與資本,相愛不相殺”、或者就是平平無奇的“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

今年的主題是“新時代的中國電影”。此外還有“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新力量:我的 2035”、以及“一帶一路電影人沙龍”。全部 11 場論壇中,佔到了 5 場。

如果你留意於官方論壇的介紹,你會發現原本的表述——“從產業格局、電影製作、技術前沿、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多角度,邀請資深人士展開討論”——也加上了一句話:“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進口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等熱點”。

一個叫做“一帶一路主題館”的展廳出現了。在組委會發布的手冊中,它的使命是“為各國的文化交流提供一個更加多元的平臺“,並聲稱”主題館活動主要包括中外電視節目推介和國際買家交流會”。不過僅僅在 6 月 19 日下午,電影節開幕 3 天之後,這裡就已經空無一人。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改革開放 40 週年電影海報展”上,《厲害了,我的國》存在感最強烈,它以一個巨大的立體裝置的形式佔據了整個展覽最重要的位置——其他電影都是以海報形式出現的。

展覽前言寫道,希望觀眾通過這些海報“不忘初心、面向未來”,“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發展之路”。結尾處,則有一個巨大的按鈕,請觀眾為展覽點贊,上方還有一個計數器,截至 6 月 19 日上午,這個數字停留在 16170 。

今年的電影節的確是冷清了一點。

每年 6 月,那些在北京有機會天天見面的電影人士都會集體趕到上海,看看電影、聊聊生意、發發感慨。深夜裡他們呼朋引伴,去吃一頓在哪裡都能吃得到的小龍蝦。因此一些圈內人習慣於把電影節叫做“小龍蝦節”。

從 6 月 16 日開幕起,來來回回在公開場合能夠見到的就是這麼幾張臉。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和華誼兄弟 CEO 王中磊剛一起參加完開幕式後的第一場論壇,第二天又在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參加另一個圓桌對話。

樂創文娛董事長張昭——他的公司在幾個月前還叫樂視影業——在王長田和王中磊參加的峰會上領到一個“中國電影領袖人物獎”。第二天,他就在同樣的頒獎詞中,走上自家的發佈會,就著未來的片單和商業計劃,侃侃而談了三個多小時。

風水輪流轉也是有的。每年上海電影節的第一場論壇都為聯合主辦方阿里巴巴留了個座位。過去四年坐在這裡的分別是劉春寧、張強、俞永福、樊路遠。阿里影業的業務並不如他們的 CEO 調整得那麼及時。

今年大佬基本都在,但熱鬧是差得遠了。

老牌國企上影集團,象徵性地搭了個展位,比往年縮水至少一半。《真三國無雙》出品方,香港公司中國 3D 數碼娛樂攤位豪華,但卻空無一人。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其他的展位,很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來正經做生意的,比如下面這張《坦克拉麵》的海報。背景中炮火連天,前景則是一個酷似海底撈師傅的人在坦克上拉麵。令人驚訝的是,居然還能夠在原國家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總局的網站上,查到這部電影的備案記錄。編劇裘立新,如果不是重名的話,曾兩次獲得過上海“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提名。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雖然原本就沒有人指望上海電影節的影視市場承擔交易功能,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基本沒有市場,國外片方也因為中國的審查制度而不會在這裡浪費時間,但以往也總會有一些有口皆碑的中小公司在這裡辦展,比如做小說的閱文集團、《重返 20 歲》出品方宸銘傳媒、特效製作公司諾華視創,今年他們都消失了。

6 月 17 日《建國大業》導演、《湄公河行動》製片人黃建新坐在騰訊影業主辦的一個論壇上感嘆,今年電影節是他這幾年參加過最冷清的。電影的熱鬧勁一過,大家就都不願意來了。

黃建新參加的這個論壇,屬於第 10 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的一部分。原本在每年差不多九月舉行,今年挪到了電影節期間。主辦方除了上海市政府,還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後者在今年年初的國家機構調整中,被剝離了分管電影的職責。

只不過因為恰好在電影節期間舉辦,掛了個 2018 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的名頭,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黃建新在出席這個論壇時,並沒有在參加上海電影節。要是沒有這八場主要討論網綜、網劇、音頻、互聯網營銷的論壇,今年的上海電影節還要再冷清一些。

位於上海展覽中心的國際影視市場,原本供片方參展,買家購買電影的發行權。但相比於 2015 年華誼、萬達紛紛布展的盛況,今年的展覽中心裡已經沒有多少家正經的電影公司了。

而在發給媒體的手冊上,也沒有標記出論壇的主題以及與會嘉賓。相關內容只在官方網站和現場發放的金爵論壇手冊中才能找到。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但似乎大家都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主持“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論壇時說:“大家也知道這是十九大之後提出的新的概念。描述新時代的主要社會發展問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對於電影來講,可能也一樣。我們也是人們對美好電影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去年他主持的是一場關於電影類型片的論壇。那個開場白具體多了,他說:“從去年到今年開始電影票房不像過去高歌猛進了,進入了緩慢增長期”,而在不斷出現的黑馬影片的影響下,“類型片對於我們來講就變得非常重要”。

今年換了主題,於是在向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提問時,尹鴻著重把話題引向了博納近兩年成功的商業化主旋律影片:“怎樣把市場和價值更好結合?主流市場和主流價值觀最後成為我們講的主流電影。這方面有什麼新的考慮和計劃?”

“今天談得比較嗨,大家確實有感而發,被新時代所激發。”在結尾,尹鴻再次把話題帶回了論壇的新時代主題。

大佬們會應和尹鴻的主題。

王中磊談了談華誼的電影和 IP 開發,最後又繞回到了新時代的主題之上。“電影具有強大的娛樂屬性、市場屬性之外,還有一個特殊性,要充分在電影中體現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提供一些項目可以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感受到社會發展的力量。這也是華誼兄弟在未來電影策劃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關注點。”

華誼兄弟這段時間的日子過得有些尷尬。王中軍和王中磊倆兄弟通過股權質押進行融資,被質疑是為了套現離場。再加上逃稅漏稅的傳言,這家公司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機。其市值現在只有 172 億,而其最高市值一度超過 900 億。

就在上海電影節開幕前,華誼時隔兩年發佈了 H 計劃的新一季片單。兩年前,華誼熱衷於強調合作夥伴的強大——馮小剛、美國 STX 娛樂、韓國 showbox、徐克、成龍、陳國富。現在,華誼則給片單分了類,除了重工業大片、國際化電影,華誼還特意強調了“能夠回應當下觀眾情感訴求的現實主義題材”。

咳,咳,开会了,这里是 2018 年第 21 届上海电影节!

王中磊以前也會提價值觀。在 2016 年的 ChinaJoy 上,王中磊提及華誼出品的《老炮兒》《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等電影,強調那是有態度、有價值觀的電影,“和我們現代人之間的價值觀、英雄觀和各個方面的這種鏈接”。但把它當作特定的一類電影提出來,看上去還是第一次。

許多電影公司對從價值觀的角度對電影進行包裝。樂創文娛發佈了一個包括 12 個 IP 的片單,張昭把它們分為三類,《法醫秦明》體現“中國當代社會故事的人文價值”,陳嘉上導演、描繪古代刺客組織的《刺局》屬於“人類慾望之花的東方價值觀表達”,而以蠶為主題的超級英雄 IP 《馭蠶俠》被承擔了“中華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傳播“。

萬達在發佈片單時,談的還是 IP,但在提及篩選 IP 的標準時,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還是要說一句:“我們首先要看看這個 IP 的文本價值。特別是在我們中國,我們一定要考慮是不是符合主流的價值觀。否則很多電影在拍攝後期發現價值觀有問題,可能電影沒有機會上映。”

於冬今年沒有“開炮”(他曾在電影節上說傳統影視公司未來都會為 BAT 打工)。開的是王長田。他說:“中國電影的第一次危機正在到來。”

王長田擔心市場和資本。“2016 年票房增長緩慢,大家都以為挑戰來了,其實沒有。現在的電影行業已經出現了資金大幅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出現融資難,股權質押,製作成本不斷上升,版權銷售不斷下降等。”

整個電影行業正在透支市場對他們的信任。從 2015 年影視公司高額收購明星自己成立的空殼公司,到 2016 年監管層認為海外收購有轉移資產的嫌疑,再到最近陰陽合同事件、貓眼退票事件、丁晟質疑光線宣發費用不透明事件,醜聞纏身的電影行業在風光過一陣之後,再度變得面目可疑起來。

電影從業者常說,每年 600 部國產電影,可能只有 10% 是打平或者賺錢的。如果無法給予投資者足夠的回報,未來這個行業的金主在哪裡?這是王長田在擔心的問題。

“同時由於全社會的資金緊張,導致我們現在很多影視公司的項目融資都出現了困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一兩年時間裡說不定有幾千家影視公司要倒閉。”

很快,王長田說這話的視頻傳遍了整個網絡。但論壇結束後,組委會發布給媒體的速記中卻沒有了“第一次危機”這樣的表述。速記末尾,組委會額外加上了這樣一句話:“注:參閱速記稿寫稿請注意前後語境;請勿斷章取義;請尊重論壇嘉賓。謝謝!”

至於那些傳統的電影節話題,倒是不是沒有,比如:導演韓延的開幕片《動物世界》獲得了不少好評,在談及電影工業化時,他舉例影片中需要拍攝大量電子屏幕的鏡頭,只有一家廣州工廠能生產出符合要求的屏幕;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陳沁研究了口碑和票房的關係,並提出電影需要精準營銷,才能維持口碑以增加票房;《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揚擔任了一個短片節的輪值主席,希望能夠推廣短片,幫年輕導演找到出路。

要說還保留了什麼傳統——或許今年,小龍蝦還是能吃的吧。

題圖 / 《動物世界》《暴雪將至》劇照

文內圖 / 官方拍攝、記者現場拍攝、《手機 2 》海報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好奇心日報出品,首發於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