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外面白雪皚皚,北方人穿著短袖短褲在家裡蹦躂;瑟瑟發抖的南方人靠著空調,電熱毯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自己的溫暖。但在沒有家電的古代,他們是如何度過如此嚴寒的冬季呢?你可別以為沒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就靠抖,其實,古代人的取暖方式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得多!

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1、火塘。又稱火炕,是最古老的一種取暖方式,是在房內用土鋪成的1米見方的土地。以前,火塘裡立有三塊石頭,以備燒火煮飯之用。主火塘裡終年煙火繚繞,白天煮飯,晚上烤火取暖。中國偏遠地區至今還有少數民族使用。

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2、火牆。皇宮供暖是古時宮廷建築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一種方法很像現代的暖氣,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外阻高內阻低(熱阻),通熱入牆取暖。其主要原理類似於現代北方部分地區的“炕”,將宮殿的牆壁或者浴室壁砌成空心的,薪柴形成的熱氣通過牆體,室內就溫暖了。

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3、椒房。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殿名,亦稱椒室。在未央宮,為漢代皇后居住的宮殿。以椒和泥塗壁,使溫暖、芳香,並象徵多子。漢朝時期,人們認為花椒是可以禦寒的,於是宮中將花椒碾碎成泥塗抹在牆壁上製成保溫層,再在牆上地上鋪上毛毯,掛上羽帳,在這樣的“空調”房間裡,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就是所謂的“椒房殿”。

古人如何過冬?雖有過冬神器,但不是老百姓可以擁有的

4、手爐。古代版暖寶寶,堪稱過冬神器。爐子裡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包裹縫製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稱為“暖手爐”或“火籠”。看過《甄嬛傳》的都知道對此過冬神器應該印象深刻。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 紫銅、 黃銅、 白銅製成,也有少量 瓷器製品。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 梅 蘭 竹 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也同樣是老百姓望塵莫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