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以《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結束。從軍事意義上,朝鮮戰爭是中國在1840年以來,第一次將敵御國門之外的外線作戰,避免了國內老百姓生靈塗炭的悲劇,同時中國人逼平了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手下的聯合國軍。中國讓世界第一次認識到了中國人作為現代戰鬥民族的特徵。戰爭打出了尊嚴,也加大了政治談判的籌碼,中國從一個或者跟著蘇聯的小弟,或者被美國視為的僕國,變成了“中美蘇三足鼎立”。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當然參戰國也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美國和聯合國軍共計傷亡人數為:死亡683079,受傷1167737,傷亡合計1850816。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鬥損失390 000餘人。中朝軍隊共付出628 000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戰爭期間,我國赴朝的女兵大約有三四百人,他們主要分佈在軍部機關、文工團和醫院三個部門。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名年僅16歲的志願軍女兵被俘,這也是唯一被俘的志願軍女戰士,她叫楊玉華,四川人,是一名軍隊護士。雖然是楊玉華是一名弱女子,但畢竟是俘虜,所以便被送進了釜山女俘營關了起來,既然是俘虜,肯定免不了的是被毒打。當被毒打之時,身為志願軍的楊玉華便衝到前面去保護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這樣的生活,楊玉華整整過了兩年。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1951年8月15日,朝鮮女戰俘紀念祖國光復日,美軍進行制止並用催淚彈進行彈壓,結果女戰俘全體絕食抗議。美軍士兵因為楊玉華是中國人,所以專門給她打了一碗飯,結果楊玉華當場將米飯打翻,氣得美國兵煽了楊玉華一巴掌。志願軍戰俘都十分感謝朝鮮戰友對小丫的照顧與關懷。感謝他們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敬佩她們那不屈的鬥爭意志,凡是路過那一區鐵絲網的戰俘無不引頸探望,看看她們那美好的身影。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戰俘營中,歌聲一直伴隨楊玉華,直到被遣返之日。1953年8月8日,這批女戰俘被押上火車開往板門店,戰俘們在車上繼續高歌。美軍於是向車廂內丟催淚彈,楊玉華撲上去將催淚彈扔出車廂,但雙手被燒傷。兩年之後,戰爭結束,即將被遣返時,美國各種威逼利誘想讓楊玉華簽下合約赴臺,但均被她斷然拒絕,並堅決要求回國。楊玉華剛回國的時候,新華社還專門拍了照片,一方面她自己帶著一面在戰俘營裡縫製的五星紅旗,展示給大家,表示自己的愛國情懷,另外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也親自接見了楊玉華,親切的對她說:“歡迎你歸來,祖國會像母親一樣關懷著你。”這話語今天看起來,聯想到她歸國後的人生以及成百上千名歸國戰俘的曾經的遭遇,卻另有一番感慨。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回國之後的楊玉華結婚生子,她的丈夫是當初在集中營認識的劉英虎,回國後在一個供銷社工作。只可惜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劉英虎因為長得英俊,並且供銷社女同志有很多,並且劉英虎還有點小才藝,身邊整天圍繞著各樣的女人,劉英虎最終還是背叛的婚姻,在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出軌了。正好趕上文革,劉英虎因亂搞男女關係,被判刑20年。深受打擊的楊玉華與劉英虎離婚。

朝鮮戰爭唯一的女性戰俘,年僅16歲,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後來,她依然選擇在鄉下做一名普通的教師,並且又結婚。晚年的楊玉華過得還是非常的安逸。對於楊玉華而言,這樣的日子知足而平淡,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只屬於彼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